温州日报:安安大安“安家记”!她每天去一趟大丘坪村只为这件事……
2019-06-24 22:00:00 来源: 温州日报 陆剑于 周汉祥 郭乐燕
市场化的运作,给了非遗以极大的生存空间,如今,更多的非遗项目在大安安身立命。而大安也借助非遗这个主题,跨越行政区域,与西旸共建“大安西旸土陶·飞行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安境内以非遗为主题,辐射5个村,涉及大丘坪美丽乡村样板村创建、土陶创业园、美丽庭院、非遗楼等项目10个,总投入3540万元。
安安说,大安和泰顺一样,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但也出现了断层,自己在大安“安家”,其实是想为非遗安一个家,为文化安一个家,更为未来安一个家!
记者手记文化
守护的个体自觉
在泰顺采访,随处可以拾遗“文化”。
所谓“拾遗”,就是这里的文化散落一地,信手拈来,都有考量价值。这样的感受,首先基于泰顺文化的丰富和多元,泰顺上下三千年,文化传承自然是极为厚实的;其次是传承的断层,缺少串接,便也缺乏整体的效应,只能是“拾遗”了。
泰顺曾经有很多古——古廊桥、古民居、古树、古道、古习俗等等,现在固然还有在,但其中不少已经消失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为什么会消失?说到底就是“利益”问题。谁应该成为守护者?谁应该成为保护主体?守护者和保护主体要付出多少利益、或者说能得到什么利益?这都将决定文化存废的程度。
无论政府还是百姓,对文化呵护的认同自不待言。但是,认同与实施是不同的概念。作为一度贫困的地区,一旦文化不能产生效益,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其前景就可以预料。如今,百姓富裕了,政府有钱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应成为一种常态。而建立这个常态的基本要素,就是个体的自觉,这个“个体”,不只是技艺的拥有者,还包括“安安”这样的执政者和政策的实施者,只有上下编制成保护网,文化延续,才会有自己的襁褓。
文化守护,每个人都不能、也难以置身事外。
编辑:吴越
原 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