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锣鼓敲起来,大红灯笼挂起来……随着春节临近,“秀文化”成了一种新年俗。一台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春大戏正在越城区各地上演,清一色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被大家笑称为“我们的村晚”。
随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广大村民逐渐露出精神荒漠化的苗头,如何解决“身有所栖,心无所寄”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对此,越城区通过打造乡村文化阵地,培养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农村文化能人,把文化真正“种”进村民心里。
村民自主“秀文化”
去年12月30日,鉴湖街道王家葑村“村晚”在该村文化礼堂火热上演。演员是全村男女老少,上至耄耋,下至垂髫,莲花落、排舞、越剧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草根、诙谐,再加上参与性强,不仅惹得台下村民捧腹大笑,也让许多村民过足了“演员瘾”。“我们村每年都会举办‘村晚’,刚开始,许多村民羞于亮相,几年下来,都成了文艺骨干。”鉴湖街道王家葑村妇女主任许亚群说。
1月7日,东湖街道永宁村文化礼堂内,“我们的村晚”大戏开锣。小品、排舞、戏曲等11个节目既有创意,又接地气,赢得阵阵掌声。活动结束后,不少村民仍不过瘾,提前向村干部预订:这样的村晚,明年再给我们来几场!
不仅是王家葑村、永宁村,乡村文化能人挑起大梁,自搭舞台“晒文化”,在越城区渐渐形成一种新风尚。去年12月26日,“新时代·美生活”越城区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暨农民才艺赛把12个村的草根明星集聚到同一个舞台,来了一场“斗村晚”。东浦街道的方言说唱音乐快板剧《新老人》、灵芝街道的小品《诚信经营》、陶堰镇的戏曲联唱《水乡社戏》……看得观众直呼过瘾。
“单纯‘送文化’,村民只是坐在台下当观众,被动地接受文化服务。而现在,‘上台秀一把’‘圆个演员梦、导演梦’成了他们的新需求、新愿望。”越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搭好台”才能“唱好戏”
每到年底,灵芝街道大树港村村民钱阿姨都会到村委转悠一下,打听是否要举办“村晚”。她说,这几年来,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村里环境也越来越美,村里还组织“村晚”丰富村民生活,她肯定要去捧场。
钱阿姨道出了很多越城人的心声。但要办好一场“村晚”,场所、资金、队伍,缺一不可。
场所不成问题,这几年,在省里统一部署下,越城区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成43个文化礼堂。同时实行“星级管理”制度,评选出一星级文化礼堂7个、二星级文化礼堂14个、三星级文化礼堂13个,打造市级四星级文化礼堂4个。
钱从哪里来?越城区实行文化礼堂建设补助,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里再分三档进行补助。此外,鼓励村歌创作精品化,对每首村歌给予1万元补助。由于面广量大,资金有限,部分村还尝试了企业赞助、众筹等方式。
最关键的还在于人。越城区做好“队伍+活动”文章,加强乡村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指导,让每个办“村晚”的村都能培训一支队伍、打造一个精品、策划一台村晚。
有了这些保障后,各村“村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升。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快到过年,大家就聚众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现在聚到一块练舞听戏、参加活动,不仅更有年味儿,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还有不少写春联、猜灯谜、祭祀等民俗活动,也借着“村晚”的舞台回归,重新散发出活力,留住了乡愁,渲染了年味。
打造“村晚”品牌,激发“聚变效应”
搡年糕、做福礼、裹粽子、舞龙……“村晚”不仅仅是一场文艺联欢,更能成为品尝特色农产品、体验民俗风情的集聚地。
“‘村晚’是浙江省的一个宣传品牌,如何在全省遍地开花的‘村晚’中做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品牌,并激发出‘聚变效应’,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当前全区农村文化发展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村晚”融合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在丽水已有了样本。丽水每年向全国推出“看百台村晚,品最美年味”活动,采取“村晚+景区”模式,为游客欣赏乡村春晚、体验乡村文化做足攻略,推出“仙境中的童话世界游”、“落叶归根的乡愁之旅”、“古瓷都的繁华旧梦”等10条年味体验线路。据统计,去年丽水形成的“村晚红利”超过14亿元。
在市旅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村晚”可以打造成驱动乡村发展的“旅游引擎”。 因为越城区的富盛镇、东浦街道就有打造“村晚”品牌的独特优势,富盛有抹茶小镇、诸葛山、红色文化,东浦是黄酒小镇,还有名人故居,把“村晚”和农旅、文旅融合,在推进乡村旅游、农副产品推销、经济综合体建设中都有文章可做,要让乡村文化既“富脑袋”又“富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