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垃圾袋,按照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名单,给每户村民确定编号,在垃圾袋上用标签标注。”昨天,在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该村党支部书记俞海拿着一黑一绿两种垃圾袋说,这就是“可追溯垃圾袋”,分拣员在分拣时便能通过编号考核每户分拣情况,以优、良、差三级记录,反馈给村主职干部,并最终追溯到联系党员(村民代表),构建了严谨有序的监管体系。
“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却是一项地道的‘技术活’。”舟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金华东说,不仅是两只垃圾袋,端头村的二次分栋、兑换超市等,也已成为推动村民自觉分类、主动参与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永康市以“破难题、见实效、可坚持、抓长期”为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能力,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探索了垃圾分类“12345”工作法,实行“组团式管理、网格化服务”,实打实推进垃圾分类“四分四定”全域化模式。
“1”即一级从简重源头,破解村民“不会不愿”的分类难题。“分类方法越简单,越易收集,村民参与积极性就越高。”永康市委农办负责人说。为破解这一难题,永康市在源头上对垃圾实行二分法,以是否易腐烂为标准,村民将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类,配以两种颜色的垃圾小桶,一般蓝色谐音“烂”,投放可腐烂垃圾,黄色投放不可腐烂垃圾,全村垃圾桶编号到户,实行网格化管理。二分法简单明了,一学就会。
“2”即两网融合抓过程,破解收集“各行其线”的物流难题。永康市在村民二分类的基础上,由村保洁(分拣)员每天对农户门口或收集点的垃圾进行收集,并将其分类运输至村分拣管理站,在这里对“不可烂”垃圾再次分拣,形成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二次分拣时,部分试点村的精细化分类已达到了十几种,这样一一对应运输处理。同时,由浙再生资源公司下属的永康市美丽乡村环境服务公司配置专门的车辆,对全市低价值的回收垃圾统一处理,环卫中转站专门运输其他垃圾,极大减轻了垃圾清运量。2017年,全市共回收清运农村低价值物3.6万吨。
“3”即“三位一体”建终端,破解垃圾“就地三化”的处理难题。对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做好终端的处理,是打通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此,永康市致力在终端处理能力上下功夫。2017年,由市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了21个“三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多功能处理中心。处理中心一般包括太阳能堆肥房、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其他垃圾处理中心、可回收垃圾堆放点、回收超市、毒害垃圾临时收集点、工人管理中心等,配备餐厨垃圾制肥机、磁性热解机等。按传统处理方式、以每个镇(街、区)运输距离的远近计算,填埋的成本每吨181元至333元。垃圾就地三化的机器处理成本约为125元。以21个点覆盖的村庄计,一年可减少处理成本1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