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南峰村:数十年嬗变 新时代迎来新生活
浙江在线-东阳新闻网 记者 单昌瑜 董莹 蒋昊非 胡扬辉 卢玮 责任编辑:马轶伦 2019-08-21 10:51:25
核心提示:
在解放前,南峰村人口稀少,村民大多由各地迁居而来,存在多姓混居且人口少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南峰村内道路已完成硬化,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给村里带去了新气象,还另外铺设了5000平方米的柏油路。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前往马忠元的外甥张梅德的家。在得知来意后,张梅德忙不迭地搬出椅子招呼大家坐下,开始讲述记忆中舅舅和母亲马海琴的故事。

  “外公家以前是经营旅店的,东阳话叫作宿夜店,家里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张梅德说,当时的县委办公机关就设在旅店二楼,以人来人往的特点作掩护。为了更安全地传递消息,一楼的木门边角上有时画着“眼睛”“灯笼”式样的暗语图案。

  张梅德回忆,当时的许多事都是他母亲后来讲给他听的,在他的印象里,舅舅马忠元身材高大,模样正派。1939年10月,中共槐堂区委成立后,马忠元姐弟俩一起从事宣传和发展组织的工作,在旅店的二楼秘密开设印刷厂。“那会儿的印刷设备都是去银行借的油印机和刻录板。”张梅德说,为了避开检查,所有工作都要在夜间开展。

  为了借到印刷设备,马忠元白日里先和银行职员商量好暗号,到了夜里,互相确认身份后,银行职员才把机器从银行悄悄递出来。拿到印刷设备后,姐弟俩立马赶回家通宵作业,印刷各式宣传资料,再趁着天还没亮,张贴到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为了应对检查,母亲把那些印刷原件贴在家里的八仙桌下面。”张梅德回忆道,尽管自己未曾亲历,但是母亲生动的讲述让他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

  张梅德的回忆在党史资料中得到了印证。据记载,1940年4月底,在县委书记崔洪生的领导下,在岭下街马忠元家楼上,由蒋拥瑜刻写,蔡凯、马海琴油印三天三夜,翻印了数千份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告全国同胞、国共两党同志书》。尔后分送到各区委,在5月1日晚上统一组织党员在全县各交通要道、大路凉亭、集镇大村、商店公司、茶馆酒店及国民党官员家门前张贴、散发。尤以县城最多,连国民党县政府门口墙上也贴上数米长的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大幅标语。

  此后,马忠元担任过画水区长,还做过巍山小学的校长。“早些年有个老人来过槐堂,打听到我是马忠元的外甥,一直和我说,你舅舅是个老革命,是个好人。”张梅德说,他至今都记得抗战胜利那天母亲喜悦的表情,像是放下了所有的心事。

  “我舅舅字写得很好,在村里很有名,村里大多农具上都留着舅舅的笔迹。”谈话间,张梅德像是记起什么,随即取了钥匙前往亲戚家的阁楼找出一些农具。在仔细辨认后,张梅德指着几个写着年份和名字的箩筐,高兴地说这就是舅舅的字迹。“除了村里各家各户的农具,寿塔那边水渠上有座桥,上面也留有舅舅的字迹,就是年份久了,可能已经看不清了。”回忆起舅舅马忠元,张梅德脸上始终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尽管马忠元和马海琴姐弟俩都已经离世,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存在后人心里,他们的优秀品质像是海上的灯塔一般,指引着子孙后代继续砥砺前行。



















-更多报道-

看得见乡愁 玩得转时尚 浦江新光村产业转型带动乡村旅游

"致富果"托起乡村梦 看兰溪下杜村如何"杨梅吐气"

渔嫂美 渔村富 岱山田涂村“聚”渔嫂 “润”民心

绿水青山映初心 走进“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