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展馆

导览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最美浙江人 > 热点资讯  正文

16年来他为4千多名流浪者照亮回家路

2019-03-28 11:07:2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潘辉

  针对一些流浪人员只会方言、离家太久导致原居住地因拆迁或合并村居变更地名等情况,老李养成了了解各地方言和老地名的习惯。在大街上遇到不熟悉的口音,他都会停下来问问对方是哪里人。遇到即将陷入昏迷的危重病人,他会第一时间赶去医院,将耳朵紧贴近病人嘴巴,倾听病人喃喃细语。他常不顾旁人眼光、蹲在地上大半天,只为从流浪人员携带的杂乱物品中翻出一张残缺的小纸片。有次,他在垃圾堆中搜寻了一下午,终于从一条卷起的裤脚中发现了一张被剪开的银行卡,确认了救助人员信息。

  在老李办公室,藏着三个“寻亲法宝”:一张发黄、皱巴巴的旧地图,一本缺了封面、划满标记的影印版老地名册,一部用了20多年、从未换过号码的电话。他还总结了一套“寻亲工作法”:把握流浪人员被救助后的黄金时期,注意观察对方衣物、携带物品,通过口音辨认籍贯地;反复输入性询问,从省份到市县再到乡镇挨个报出地名信息,观察对方神情等反应作出推断;打电话与救助人员籍贯地民政部门、对方家人等沟通,多部门协同助力返乡,并通过不定期回访建立长效救助机制。

  2015年,老李牵头成立了“疑难个案甄别小组”,如今已带出了黄丽军等4名出色的徒弟。互联网时代,寻亲科技力量也在不断加大。去年6月,救助站与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签订了技术寻亲协议,带来了人脸识别、DNA采集比对等高科技手段。据统计,2003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26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了149597人次。

  明年5月,老李就要退休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过这块“寻亲招牌”,让流离失所的人们早日回到温暖的家。

  生命的灯塔

  四千段归家故事的背后,都有老李的忙前忙后

  在黄丽军看来,师父很要强,工作时对徒弟们要求严格、语气严厉,这让他们有些发怵。不过,一旦场景切换到与救助对象交流时,就大不一样了,“像换了个人似的,笑呵呵的很温和。”

  2月13日,春节假期刚过,记挂着身份不明的救助对象,老李和同事们一大早就匆忙赶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院关爱病房里有30余名精神病患,不少都是年前各区救助小分队在街面巡查发现的。一些因为春运车票紧张,正在排队陆续送回;一些属于疑难个案,还未找到身份线索。

编辑: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