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传家宝”哪里去?新昌博物馆331件老物件捐赠背后的故事
2019-03-08 09:58:32 来源: 绍兴晚报 见习记者 陈琪 记者 俞颖颖

  “传家宝”哪里去?捐给博物馆。从2015年至今,新昌博物馆共收到新昌市民(或乡贤)113人次共计331件(组)私人物品捐赠。每一件藏品,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寄托着主人对家人、对家乡的深情。当这些有温度的物件从家庭走向博物馆时,便成了新昌历史的一部分。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捐赠人,倾听属于他们的捐赠故事。

1.jpg

  梁正方捐赠的老物件

  A

  “放到博物馆里,大家都能看到”

  82岁的姚则鹏已经向新昌博物馆进行了多次捐赠,捐赠的物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民国,相同的特点是承载着祖辈家人留下的生活印记。

  拄着拐杖,乘着公交,比起慷慨捐赠,姚则鹏的生活十分简朴。

  “退休工资虽然不高,但我们不愁吃穿,这些,肯定不能卖了!”一边是对不卖物件的坚持,一边姚则鹏也为这些老物件的去处发愁:传给孩子们,肯定免不了慢慢分散、慢慢遗失。“放到博物馆里,大家都能看到,是这些老物件最好的归宿。”

  三年前,一次心脏搭桥手术让姚则鹏更坚定了想法:捐,抓紧捐!

  “手术完回家后,我就开始着手整理。”不图名利,只想让老物件发挥最大价值。第一次捐赠,姚则鹏以母亲张醉琴的名义,捐出了家中民国姚聚源号饭端桶等5件文物。

  “这是民国姚聚源贯记的杆秤(砣),当时人们养蚕卖茧都用它称。”“这只皮包,是我兄长姚则悟上世纪50年代前往苏联留学时用的。”……打开新昌博物馆送来的收藏证书,姚则鹏指着照片上的文物,如数家珍。

  姚则鹏是新昌县澄潭镇人,自太公辈起,家中便在新昌县澄潭镇经营商行——姚聚源记。千年古镇,百年老店,传至姚则鹏父辈,还发展出了姚聚源增记、姚聚源湘记、姚聚源贯记。最鼎盛时,澄潭镇繁华的中街上,姚家人的铺面占了近一半。“商行、米行、药材,就跟现在的超市似的,什么都有。”

  “你看,这杆象牙做杆的秤,原来就是用来称染布的颜料的;这个托盘,是客人来了用来端送瓜果点心的;这个碗碟上一个小酒杯造型的瓷器,是用来放蜡烛的。”拿出家中的老物件,姚则鹏一边介绍,一边回忆。他说,把这些老物件放到博物馆,也能让后人想象先人的生活场景。

  “天气暖了,我还会再去捐些东西!”房间一角,几只清代青花碗碟被姚则鹏精心打包好,装在了纸箱里;一只做工精致的民国暖手炉,曾有人想出高价买走,如今也被仔细包好……这些,都是姚则鹏已经整理好的下一批要捐赠的老物件。

2.jpg

  B

  “在博物馆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您捐赠您父亲梁以忠先生与母亲吕君仙女士的遗物:上世纪鼓山书院教学活动照片1张、《纪念梁以忠先生文集》(原稿)1件……现被新昌博物馆收藏。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今年1月21日,72岁的梁正方与妻子杨家兰又向新昌博物馆捐赠了20余件父亲的遗物。之所以要用上“又”,是因为这已经是梁正方第5次向博物馆捐赠了。

  梁正方的父亲梁以忠是上世纪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他毅然回乡支持家乡建设,从上海募集资金,支持新昌简易师范学校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学子,让新昌的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站稳脚跟。也正因此,梁正方父亲梁以忠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孤品。

  原来,这些珍贵的老照片、老物件被梁正方收藏在家里。2017年,新昌重修鼓山书院,新昌博物馆公开向社会征集和书院有关的文物。梁正方无意中看到了这份征集启事,马上想到了被自己锁在抽屉里的老照片:“我父亲办简易师范,一开始的教学地点就在鼓山书院。”于是,梁正方第一时间将照片送到了博物馆。

  此后,梁正方又分3次向博物馆捐赠了老物件。这其中,既有“民国三十二年新昌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全体师生合影”这样的毕业照、上世纪40年代鼓山书院教学活动的照片等历史掠影,也有中国信记牌打气炉等上世纪的日常生活物件。

  翻开去年11月的一本收藏证书:清末木质茶几1对、八角长案桌1件、八仙桌1件……仅这套八角长案桌的家具,一位古董商曾上门十余次,出高价希望买走。对此,梁正方的态度很明确,“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肯定不会卖。”

  谈起捐赠,梁正方坦言,这离不开家中传承的良好家风。原来,梁正方的太公是清代有着“湖北第一好官”美称的梁葆仁,曾在新昌韩妃江边设立了止止山庄,藏书颇丰。后来,这些藏书传给了梁以忠兄弟众人。1956年,梁正方10岁,他记得父亲和众位叔叔商定将12000余册古书捐给当时的新昌县文化馆。“印象很深,当时两人扛的大箱子,扛了20来箱,把书送到了新昌县文化馆。”梁正方说,这个捐献书籍的画面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

  “一方面,父亲给我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捐到图书馆,也是这些老物件最好的归宿。”梁正方说,照片、家具这些老物件,在博物馆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让后辈也能随时看到。

3.jpg

  图片由新昌博物馆提供

  C

  “画了60多年的画,给家乡留下点东西”

  除了生活在新昌的普通市民,一些生活在外地的新昌籍人士也曾向博物馆捐赠过物品。已经94岁高龄的新昌籍画家娄世棠就是代表性的一位。

  娄世棠,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亲授弟子,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

  “《松鹤长春》是最近刚完成的,深感吃力,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幅较大的画作,因我已93岁了,时不我待,特选我86岁那年重画的《紫薇幽禽》寄上,敬赠新昌博物馆,对故乡我是小草表寸心……”2018年元旦前夕,新昌博物馆馆长张斯鸿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包裹,包裹里有娄世棠的一封信,还有两幅画作。

  “这已经是娄老第二次向家乡博物馆捐赠画作了。”新昌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娄世棠老家在新昌县小将镇下朱部村。离开家乡多年,娄世棠一直在思索着要为家乡做点什么。2014年的一天,娄世棠无意中听说新昌正在兴建博物馆,兴奋不已,决定向家乡捐赠画作。时年89岁的他,不顾年高体弱,用饱含乡愁的笔触,为故乡画下了《落霞归鹜图》和《天姥记趣》两幅带有浓郁家乡情怀的画作。

  “人的一生很短暂,我没有为新昌做出贡献,只有想念家乡的一片心。画了60多年的画,也只有这个能够给家乡留下点东西。”在电话里,娄世棠话语里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及深情。

  新昌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有很多市民曾多次拒绝古董商人的高价收购,将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也有一位市民不但自己捐,还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捐赠,他们的精神令人赞叹。

  老物件是一个家庭历史的见证,是新昌地方历史发展的一个个缩影它们让历史变得更有温度。该负责人表示,博物馆会把这些老物件整理后,适时展出,供市民品味,也可供学者研究之用,从而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标签: 博物馆;物件;捐赠;家乡;新昌县;市民;画作;父亲;家人;鼓山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