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诸暨“90后新农人”返乡种田 做“聪明”的农业
2019-01-25 10:54:11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何丹 通讯员 唐祥

  近日,在诸暨市浣东街道泰和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一架无人机正在空中对小麦进行农药喷洒作业,短短2小时,就完成了上百亩麦田的喷洒。“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省时又省力。”站在田边,诸暨市里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必超手持无人机手柄,麻利地操作着。

  4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泰和村农户的真实写照,如今,农业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使农民进一步实现了精耕细作,开启了智慧农业新篇章。

  改变,离不开“90后新农人”张必超的“机器换人”。历经4年磨练,张必超已成诸暨种植规模最大的种粮户,每年的种植规模达2000亩,为企业和个体户提供播种到收割一体化服务5000余亩,年收益近百万元。

  返乡种田

  立志当好“新农人”

  张必超,今年24岁。2014年,他从浙江一所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后,并未选择留在城市里就业,而是跑回农村当起了农民。当时,他的选择并不被人看好。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土地很有感情。”张必超的父亲张焕信曾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承包了700亩农田,看到纺织业日益发展,张焕信渐渐把重心转移到绣花机产业上。看到父亲腾不出精力来打理农业,张必超坚定了“子承父业”的决心,他十分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想闯出一番天地。

  “大家若都留在城市,将来谁来种地?”张必超告诉记者,在泰和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50岁以下的基本看不到了。“年轻人外出工作,老年人在家种地”,成了村里的普遍现象。“当一名‘新农人’,是家乡对我的召唤,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使命履行好。”话语中,张必超多了几分同龄人难得的成熟与自信。

  2015年,张必超正式从父亲手上接过种粮的重担。

  机器换人

  减少劳动力成本

  规模化种粮并非易事。起初,张必超手下有1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这些员工的人均成本一天要180元。“不仅人工成本高,而且几年后,这些老人都种不动地了。”张必超意识到,传统耕作模式已经行不通,“机器换人”迫在眉睫,于是他花血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

  烘干机、插秧机、收割机……各类农机设备,张必超全会操作。机器出故障是常有的事,他还自学修理技术。到了农忙季节,农机手不够用,他便亲自上阵,凌晨4点出门,常常忙到深夜,都顾不上吃饭。常年风吹日晒,让这个年轻小伙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

  “农机把以前畜力、人力做的事情都包下了,合作社里的员工缩减到十几人。”张必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头水牛每天只能耕2亩地,人工打药施肥每人一天也就完成5亩田地,现在一台机器每天可耕35亩田地,无人机植保一天更是可以达到400亩。

  尝到甜头的张必超,加大农机投入,如今,年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亩。

  托管服务

  让农业“聪明”起来

  自家的2000亩农田,农机作业只需90多天,其余日子农机是闲置的。“得让这些农机都运转起来!”2017年,张必超自己种完田后,还为周边农户的粮食作物生产提供“保姆式”服务,帮他们有效解决育秧、种植、施药、收割、烘干、加工等问题。

  “地里的播种农活交给‘保姆’干,省力省心还能挣钱。”诸暨市山下湖镇新长乐村的何师傅承包了上百亩农田,因为规模有限,自己去买农机作业不太划算,他选择农田托管后,每亩可省下1000元人工费,提高了经济效益。

  地头有了专业管家,不少农户成了“甩手掌柜”,一方挣了服务费,一方省下了用工费。“接下来,我还将引进一套大米深加工设备。”蒸蒸日上的事业,让张必超充满了干劲,他越来越喜欢农民这一职业。展望未来,他说,“希望将智慧农业的思想灌注到每一亩田地、每一家农户。”


标签: 诸暨市;喷洒;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麦田;换人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