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采购设备,为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的正式运行做准备。去年12月底,浙江大学与越城区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落户于越城区集成电路小镇内,预计在今年6月份建成。
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属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共建项目,是越城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地合作项目,将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平台,共享高层次人才,打造技术开发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我国高端芯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示范区”。
一年“磨剑”终落地
这样一个“高大上”的项目能够落地,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默契配合。
2018年年初,越城区委九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集成电路为主的信息经济、智能化为主的医疗装备、设备和服务为主的环保产业集群。”但要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只是引进企业与项目是不够的,还需要技术创新、产业服务等配套。当时,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敏,来到越城区挂职副区长,提出如果建立一个集成电路产业的研究院,浙大与越城区就有许多合作机会。
在陈敏的牵头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摸排、对接、协调,去年3月底,越城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一个研究中心,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随着中芯国际、豪威科技等企业的入驻,越城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链上下游日渐完善。为此,双方就办好研究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邀请全区近20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进行了近10次的商谈与交流。
去年12月18日,区政府与浙大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百年老校提供智库支持
“浙大参与建立研究中心,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科技咨询方面,都是很大的福利。”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奇说道。
研究中心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及微电子学院为主要参与力量,整合浙大其他相关学科团队,吸收绍兴高校和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参与,形成校地为主、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
合作协议表明,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功率微电子芯片和MEMS(微机电系统)研究,5年内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同时,研究中心内将建设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工作驿站,定期举办相关企业员工的短期深造班,每年定向培养企业人才不少于50名,每年选派不少于20名浙大学生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此外,协议还明确了研究中心未来5年的建设目标,如科研成果数量、人才引进与孵化数量、技术转化与服务要求等等。
“研究中心将成为微电子服务的‘大平台’、高端专业人才的‘集聚地’、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区科技局副局长劳越嘉告诉记者,研究中心不仅是一个研究院,也是一个浙大技术转移中心,将面向绍兴当地相关企业需求协助技术攻关,每年组织不少于20名科技特派员指导企业,同时培育和孵化优质的集成电路企业。
“研究中心的落户,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对产业环境的肯定。”劳越嘉说道。
近年来,随着全市科技招商的大力推进,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去年,越城区更是实现了技术转移中心的“零突破”,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纷纷落户越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这样“双赢”的模式颇受企业青睐,如今,越城区已有19家企业与高校形成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