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衢州  正文

这个乡村治理的“牛鼻子” 衢州是怎样牢牢掌握的
2018-07-13 10:21:03 来源: 衢州日报 葛志军

  假如我在乡村有座房子,应该建在哪里?

  建成什么样?

  怎么建?

  ……

  这一串很民生、接地气的问题,今年4月初以来在衢州因一次“农房风貌提升”的“头脑风暴”而引发无限想象和热烈讨论。农房风貌整治提升被当作是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破题”之举和推进乡村治理的“牛鼻子”,而“一户多宅”整治被当作是农房风貌提升中的“牛鼻子”。

  一切都在按顶层设计的逻辑顺序推进,并迅速在全市范围内行动起来,引爆当地舆论,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密集政令指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这是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今年1月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新建农房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

  紧接着,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并多处提到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随后,《浙江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对农村住房建哪里、建成什么样、谁来建等问题更是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而与衢州相邻的江西、江苏、福建、安徽等地,也纷纷提出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口号,并出台了与农房风貌整治提升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今年以来,衢州市围绕“大花园”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了《衢州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尤其是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整治+提升”,以重构农民建房体系为“牛鼻子”,明确目标体系、打通工作体系、建立政策体系、重构责任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大花园。

  自上而下密集的政令信息指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是顺应了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从“一户多宅”整治破题,在“破旧”基础上“立新”, 既关注“面子”问题,又解决“里子”问题, 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存量

  经过前些年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基本上解决了“面子”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在各地深入推进,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问题,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农房风貌提升既有历史延续的老问题,又有新现实发展遇到的新情况。衢州抓住“一户多宅”整治这个“牛鼻子”中的“牛鼻子”,为农房风貌提升工作破题,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衢江区廿里镇里珠村,根据前期摸底调查,共梳理出四百多宗需要拆除的老宅,基本上为“建新不拆旧”的“一户多宅”,而且是连片的,是造成“空心村”的“罪魁祸首”。这些老宅的存在不但影响了整个村的风貌,而且占用了大量宅基地,也让很多村级公共设施无法落地。

  类似里珠村这样大量老宅霸占“空心村”的情况相当普遍,存在“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难题。

  “一户多宅”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多种存在形式。整治“一户多宅”的确是一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先手棋,先梳理后整治,在盘活土地资源存量的同时,通过改造使整村风貌得以提升。

  柯城区沟溪乡斗门垄村从2013年起启动“一户多宅”整治和破旧农房拆除工作。只要影响公共安全、村公共设施建设需要、有碍观瞻的老宅一略拆除,并将这一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到2017年底,该村共拆除84宗,计16190平方米。今年开始,将整治的重心移向联合附属用房。

  道至简发现,从“一户多宅”整治切入,与治违拆违结合起来,形成强大舆论攻势,保持社会的相对平稳。这是衢州农房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值得借鉴的有效开局。

  妥善处理好“拆”与“留”的关系,拆出村庄发展空间,同时留住村庄乡愁文脉,让乡村风貌更有内涵

1901531409251765.jpg

 常山县同弓乡中和村拆除老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指出: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要注重保护、留住乡愁,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在农房风貌整治提升过程中,处理好拆与留的关系,既要讲究科学,更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在拆的同时,有选择地保护村庄文脉。

  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将全村连片的一百多幢百年以上的老宅统一规划,并包装审报了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专辟一块新区,集中安置原老宅住户。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对老宅进行全方位整修,修旧如旧。2017年完成了首期修缮计划,共投入资金一千万元。修复后的古村落,将与当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引进乡村旅游项目。

55931531409251546.jpg

修复后的莲花镇涧峰村

  在六七十年代时曾有六十多位知青下放到斗门垄村,“知青文化”成为这个村一段有特色的集体记忆。几幢当年知青生活过的老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村集体回购并加以修缮,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唤起了不少人的美好回忆。

  道至简发现,像衢州的廿八都、清漾,安徽的西递、宏村等知名度极高的历史文化古村落,都是因为当年有效保护了村庄文脉和一批标志性的老宅,才使得老村换新颜,变得更有内涵。

  激活主体,多管齐下, 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检验, 也是对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推动

  拆了一幢老宅,让四周农房的采光通风、出行通道、绿化空间等一下子得到改善。拆出空间,让公共设施得以落地,而最得民心的是让一批合法的建房刚需户,在不突破管控红线的前提下落实了宅基地。边拆边用,效果立竿见影,这是最朴素的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由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引出的拆、批、建、改等一系列问题,关乎民生、直抵民心,更事关社会公平、公正,是农村基层治理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落脚点。

  道至简以为,农房风貌整治提升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将其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中,让自治、德治、法治形成合力,并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斗门垄村将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农房风貌管控工作,“党建+”在其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任网格长,乡镇驻村干部任网格指导员,党员干部任网格员,老党员、老干部任兼职网格员,每位党员联系一定数量的农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长效管理链条。同时,将农房风貌管控写入“村规民约”,发挥自治、德治的作用。

  另据了解,泰隆银行、台州银行、衢江农商行等商业银行在里珠村“一户多宅”整治工作一开始,就主动上门对接拆后重建工作。里珠村将采取村集体统一建造,村民拎包入住的方式,合法建房户预付部分资金,剩余的由商业银行给予贷款扶持。这种建房模式既能有效管控农房风貌,又能有效解决农户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商业资本引入农村存量资产盘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合此次农房风貌提升工作,衢州各地还探索“农民养老公寓”的模式。

  里珠村将年龄大、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没能力再建新房的老宅住户的宅基地统一回购,规划建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统一安置。六都杨村、马蹊村等村集体将低保户、建房困难户、独居老人等的宅基地回购后,根据规划建一批小户型的安居房,供村民居住,直至终老。

  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农民建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要打通“产业链”、形成“生态圈”、落实“责任制”、绘制“路线图”、明确“时间表”,最终形成常态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共生共荣,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大花园”,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也将有力地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与时俱进、科学完善。

  常山县作为衢州最早启动“一户多宅”整治的县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套完整的“一户多宅”甄别、处置的标准、政策,组成各个层面的工作专班,合力助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道至简注重到,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不久前在常山县召开的全市“一户多宅”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一段讲话: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一项“牛鼻子”工程、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长期工程,要牢牢抓住“一户多宅”整治这个“牛鼻子”,整出空间、整出安全、整出环境、整出风貌、整出指标、整出资金、整出产业、整出发展、整出公平、整出正义,坚持“摸家底”先行、“法理情”并举、“拆改用”结合、控新治旧统一。

  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推进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在衢州是个开局,对其他地区将是一种示范。成效可期可待,思路可复制粘贴。


标签: 乡村;农村人居环境;风貌;整治;一户多宅;衢州;牛鼻子;管控;网格;振兴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