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丽水  正文

庆元杨桥:十八年“六比六看”乡村文明公约成风化人
2018-04-19 14:14:17 来源: 记者 叶浩博 陈传敏 见习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杨刚

  2001年,庆元县荷地镇杨桥村诞生了“六比六看”乡村文明公约,至今近18年间,该村无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无矛盾纠纷出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何为“六比六看”?

  “六比六看,即比谁法制观念强,看哪家遵纪守法好;比谁致富门路多,看哪家经济效益好;比谁集体观念强,看哪家无私奉献好;比谁教育子女好,看哪家儿孙贤才多;比谁尊老爱幼好,看哪家邻里和睦欢;比谁团结互助好,看哪家文明风气新。”

  乡村文明公约通俗易懂,声声入耳,句句走心。

  从纠纷不断到治理有效

  杨桥,在册人口830人,耕田面积946亩,人多,地少,要致富,必须多想出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小山村刮进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判青山”、种香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给山林面积8122亩的穷山村带来机遇,也带来发展不均衡的隐患。

  杨桥村的生态资源被严重透支,大家都上山砍木头,青山绿林变成了光山野地。村民争山,争林,争坟,争水,争香菇客商,纠纷不断。

  杨桥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冲突、群殴、小偷小摸频频出现。一遇事,村民不讲道理,不依法规,全靠“比谁的拳头硬、比谁的门头高、比谁的宗族势力强”解决问题。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少数人先富起来后,人们的心态发生变化。杨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村内和谐稳定是基础。”1990年,杨桥村党支部书记练珍文走马上任,并一直连任至今,着手主抓经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上任,练珍文就在村民自留山上种毛竹,发展了高棚香菇,引进锥栗产业,鼓励有意愿的村民搬迁进城。一系列自力更生、自谋出路的乡村治理举措实施后,杨桥人不再守着自家几亩薄田,而是问山林要产出,进城赚工资。如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36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01年,练珍文带头撰写《杨桥村文明安全卫生示范村创建工作规划》时,第一次提出了全村保持“三无”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目标,即无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无矛盾纠纷出村;倡导“三进”,即多进学院,少进医院,不进两院(法院、检察院),实现“三变”,即人变好,村变美,民变富。

  在具体工作上,杨桥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完成村级主要支道的水泥浇筑工作;重视教育事业,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以上,重视职业培训,要求每户村民都有一人掌握一门技术;发展卫生保健工作,保证村民身心健康;加强治安防范,倡导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开展“五治”,治路、治脏、治厕、治坟、治庙。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杨桥提倡村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乡村新风尚,并因此开创了“六比六看”乡村文明公约。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杨桥人不再把多余精力投入到无谓的争吵纠纷中,而是铆足劲头“六比六看”。

  从价值引领到乡风文明

  “今年,我们‘村晚’活动的最后,颁布了2017年度‘六比六看’文明家庭,练荣钱等10个家庭上台领了奖,并拿到村集体准备的奖金和门牌。从2001年开始,我们村共有近130户次家庭获得过文明家庭称号,几乎覆盖所有村民家庭。‘六比六看’,早已深入人心。”练珍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跑得稳,铁轨修得准。

  练珍文和文明家庭就是车头,“六比六看”就是铁轨。“六比六看”被写入村规民约,杨桥村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树有自己的标杆和典型。

  比谁法制观念强。林农练庆周,2017年村里开林道,涉及他家600多平方米山林。他表示,开林道,运毛竹,这是全村的好事,二话没说就签字测量。


标签: 六比六看;村民;矛盾纠纷;刑事案件;文明家庭;集体;公约;香菇;法制观念;经济社会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