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痛苦的就是到学校接送小孩,汽车走走停停像蜗牛爬行,路堵心更堵。”张女士的女儿在海宁市区学林街南苑小学读书,这个地方学校集中,上下学时段车流量十分密集。不过,她这种“心堵”的状态在半年前得到了“治愈”,“现在我每天早上可以多睡半个小时再出门,不要太幸福。”
张女士幸福感的提升得益于海宁交通“智”理的深入推进。去年,海宁市公安局联合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启动了市区智能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项目,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海宁,“智慧”的深度应用重塑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体验:智慧信号灯自主调节配时成为早晚高峰治堵神器;水网管道中继站的电瓶全部安装了定制的射频卡,一有异动就会报警;新建住宅小区出入口全部设置非接触式管控设备,提前预警安全隐患……
海宁主动拥抱信息科技,多部门联动共建整合资源,让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变成现实。
163个路口的个性化“定制”让城市管理不“跳针脱线”
2018年,海宁的机动车保有量超27.7万辆,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这个数据较2013年翻了一番,但同时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却提高了12%,这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海宁地域东西呈狭长状,形成了市区车流量早上出城多、晚上进城多的‘潮汐’现象。”海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赵勇介绍,去年5月,海宁交警为市区163个路口全部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建立电子化档案。交通指挥中心根据高峰、平峰、周末、节假日等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状况,及时对红绿灯放行时长做出调整,使路口通行能力最大化。据了解,仅一个海宁大道皮革城路口的红绿灯配时方案就制定了24套。
“平峰时段,在海宁大道保持60码的速度,就能一路畅行。”林先生每天都要从海宁市区开车到30多公里外的长安镇上班,自从智能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项目运行后,他发现出城进城顺畅了很多,排长队的情况明显少了。
市民出行体验的细微变化,看似小,却蕴含着“大”民生。城市的管理者深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局部一点一滴推进,才能在全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据悉,海宁市公安局与公安部交通科研所等机构合作,经过三期建设,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2%,绿灯使用效率提高13%,万车事故率下降12.9%。去年10月份以来,死亡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0.6%,获评全国“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十佳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