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现在节俭办酒才是咱海宁最有面子的事!咱不要大讲排场,‘抠门’得理直气壮!”指着村里家宴中心墙上张贴的《海宁市节俭办酒公约》, 盐官镇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风趣地说。“控制桌数,不讲排场;减少菜量,不用高档;剩菜打包,不要浪费……”一份公约64个字朗朗上口,村民们一边念,一边连连点头称是。
为什么要专门用一份“64字公约”,来大做“办酒”这件事的文章?原来,海宁民营经济发达,曾经是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高发地带”,高档婚车屡见不鲜。一些乡镇甚至流传着“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有钱人不怕,没钱人吓煞”这样的流行话语。“越办越豪华的酒席,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往来,败坏了淳朴的乡风民风,污染的是乡村的精神文化,损害的是乡风文明的‘里子’,绝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海宁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所在。“64字公约”的提出建立在大量基层一线调研基础之上,把农村酒宴中最突出的问题一网打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崇尚绿色消费和文明健康生活的主张。
“64字公约”贴到墙上容易,但究竟要怎样才能“贴”进群众的心里?
改变这类习俗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首先在于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自觉签订承诺协议,身体力行成为移风易俗的倡议者和实践者。
“我是党员,要带好这个头。”前不久,斜桥镇斜桥村妇女主任孙丽红家办了一场上梁酒,按照习惯,原本要摆20多桌,但她主动减去了一半桌数,菜式也一切从简。作为村乡风文明评议团成员,孙丽红还是村“乡风时间”广播栏目的“网红主播”,每天通过田间地头的小喇叭倡议大家勤俭养德,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今年初以来,海宁市在各镇、街道开展了多场“移风易俗”主题文艺巡演,不少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道德评议团、乡风文明评议团、乡风文明促进会等组织也在海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邻里同乐”“邻里守望”“邻里共议”“邻里学堂”“邻里传颂”等活动润物细无声,“64字公约”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
在周王庙镇,居民王宇良和钱梅霞把“64字公约”贴到了婚礼现场。这场婚礼听不见鞭炮声,一辆辆漂亮的双人自行车代替了汽车,一盆盆可爱的多肉植物代替了香烟;婚礼省下的钱都捐给了邻村两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在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居民杨海萍给女儿摆的满月酒上没有帝王蟹、大龙虾之类的高档海鲜,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了一顿温馨的家常菜,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生活用品慰问了同村困难户,原本要送的礼包也换成了盆栽送给街坊四邻……
破了旧,就得立新。在“64字公约”的基础上,海宁各镇、街道分别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办事标准,规范红白喜事办事范围、参加人员、待客标准、办事流程、礼金数额等,并利用文艺作品、公益广告、最美评选等方式广泛宣传。
“红烧羊肉85元,红烧缸肉38元,海宁宴球15元……现在咱们村里人办酒,心里都特别有谱!”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的乡村厨师马哲伟高兴地告诉记者。
永福村乡亲们的“有谱”来自于一份“节俭办酒建议菜谱”。去年,永福村改造了村文化礼堂:不仅按标准建设了家宴服务中心的厨房,还改造舞台,配备了新的音响。现在村民排着队要进来摆酒。可要到这里摆酒,必须先承诺节俭办事。“文明餐桌推荐菜谱”由此应运而生。马哲伟说,原先村民在家办酒都挖空心思,攀比着上山珍海味,平均每桌开销在2100元左右,而现在,大家都自觉按照“建议菜谱”来,一桌标准最多不过705元。仅此一项,全村一年省下来的酒席钱就在50万元以上。
红白喜事“极简风”悄然吹入了千家万户。今年以来,海宁市围绕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突出文明新风尚,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高质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海宁这个全国文明城市,酒席上掀起的“文明潮”推动着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