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船筵乐,烹饪十里香。南湖泛舟行,快活似神仙。昨日立春,除夕指日可待,一份《春节嘉兴旅游指南》热传嘉兴人的朋友圈。和许多指导返乡青年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应战指南”、“装腔指南”不同,《春节嘉兴旅游指南》不卖乡愁、不炒话题,而是图文并茂地把最有嘉兴特色的江南年味、江南年俗、江南之音推送给小伙伴,一份指南在手,就有了一份春节七天吃喝玩乐的操作手册。
年关是乡愁的集结号,回家则是时间程序输入我们脑海中的指令。不过,与传统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同,这几年,每当春节将至,众多游子掐算回家倒计时之际,也是各种“恐归”“反逼婚指南”等话题在网上发酵之时。根据《新京报》2015年的调查,逾半数受访者为春节回家事宜烦恼,与之相应,每年春节都有《春节自救指南》、《公务员回乡装腔指南》等成为现象级网络热文。这些春节返乡指南虽然语调戏谑,却也道出了不少年轻人对家的现代质感疏离——或“恐归”或近乡情“厌”。
从“佳节倍思亲”到“春节不思归”,原因有很多:工作的需要,经济的考虑,过年的感觉不再,混得不好没脸见人,害怕被家里逼婚,甚至是懒得跟熟悉的陌生人尴尬地“呵呵呵”。公平地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人际关系的解体,以及由此引发的物质成本、心理负累交加,确实让春节回家过年比以往多了些况味。可是,如果回家的步伐被这些绊住,却也分外可惜:对国人而言,回家这一颇具穿透力的情感召唤,已非抽象的“习俗”二字可概括,它还集结了多重的感情积淀,不应轻易被任何外在的人情冷暖与世俗认知所篡改。
还乡无需待“衣锦”,佳节思亲直须归。家是游子漂泊异乡时最柔软的心弦,在回家团圆的情感需求面前,没钱没成就又如何?外界的“逼”或“催”又有几件是不可化解的囧事?各种所谓的返乡指南,其实根本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拿着这些指南当“挡箭牌”,为躲而不思归才是真尴尬。也正因此,《春节嘉兴旅游指南》仿佛一股清流,展示了返乡指南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与其害怕亲友家长里短、炫耀攀比,不如和他们一起到乌镇坐看水灯会、吃长街宴,到西塘“送财神”、吃打年糕,还有平湖的八宝饭、海宁的盐官潮、新塍的元宵节,放下手头的杂事,放下心中的烦恼,呼吸水乡的年味。就像《春节嘉兴旅游指南》所说的:“年的意义是团圆,真正的年味,就是一家团圆时欢乐温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