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越)上世纪90年代,黄岩高峰村村民们改变拎着篮子到路边摆摊叫卖的自产自销方式,成立全国首家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产品“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由此,拉开了浙江农民专业合作在改革开放中社大胆尝试、创新担当,服务好“三农”工作的实践序幕。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783家,成员126.5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为403.9万户;社经营服务总收入483亿元,8458家合作社当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百万农户共建共享现代农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背后,浙江省农合联执委会主任、浙江省供销社主任邵峰认为,“这与浙江省供销社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鼓励各地农村专业合作社‘下海游泳’走向市场,勇于变革创新密切相关。”
浙江省,一个以改革而撬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省,一个个“三位一体”实践下的农业改革创新案例,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盘活闲置农屋 “唤醒”休眠资产
上虞区丁宅乡上宅村芋艿湾自然村,有着大片的桃花林。住在村里,每家每户窗外的风景是青山绿水间,溪水石上流,好像生活在桃花源里一样。
村里的绿色青山给村民袁益龙带来了惊喜,他闲置十余年的老房子今年终于派上用场,每年还能给自己带来两笔收入。和他的农房一样,今年芋艿湾自然村的五幢闲置农房经过区供销社的改造后变成别墅了,这个消息传遍了村里。上个月,这五幢农房成为村里的当红民宿,迎来了第一波客人。闲置农房转型升级为民宿,这是我省供销社、省农合联最新的合作经济实践。
芋艿湾自然村农房改造前后对比
芋艿湾自然村的民宿生意,是由农户提供闲置房屋参股,上虞区供销社为每户提供50万元资金改造房子,区产权交易中心专门为闲置农房建立消息发布网站‘乡路网’。“租期为15年,每两年租金递增5%,收回改造成本后,每年将以不低于15%利润给村民二次分红,同时10%利润拨给村集体。”上虞区供销社党委委员钟百富,向记者介绍上虞“唤醒”闲置农房,为民增收的最新服务模式。
据了解,上虞供销总社围绕 “激活闲置农房,盘活农村资产,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主线开展了试点,通过服务架构、政策体系、交易鉴证、金融扶持、运营模式等探索,初步进行了产权“小市场”撬动农村“大资源”的尝试。目前已对10户闲置农房启动改造计划,还有2815间闲置农房有待开发。
农民轻松贷 做强农业“不差钱”
在奉化,农民拿着加工后的雷笋送到2018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拿到了沉甸甸的金奖。漂亮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奉化区供销社、农合联全省首推惠农金融服务项目“农信盈”,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帮扶。
今年年初,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因为急需提升生产加工线、延长产业链,“资金短缺”的难题让农民们一筹莫展。农业生产经营贷款风险大,农民贷款抵押品不足等问题,像“紧箍咒”般束缚着他们做强农业。像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一样通过“农信盈”优惠贷款授信,拿到发展资金的在奉化还有很多。今年,奉化区供销社、农合联己为宁波奉化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宁波市奉化爱歌顿农场等48家会员解决贷款6733万元。此外,还通过农信担保平台,为12家农业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信担保,金额达1200万元。
这是浙江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一个缩影,浙江各地坚持普惠金融和合作金融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为农民解决资金难题。
精品农产品 走出家门“环游世界”
近日,文成县高山种植的东魁杨梅带着合格的“身份证”植物检疫证书,以每公斤80元的身价飞往加拿大温哥华。这是浙江温州首次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直接向海外出口杨梅。
而在温州最大的蔬菜基地瑞安市梅屿乡,记者看到了农产品的另一场“旅行”。当地农民正将个头均匀、成熟度和品质好的番茄,分级挑选后一筐筐运往香港地区。“接下来我们还会长期向香港地区供应番茄、芹菜、花椰菜等优质精品蔬菜。” 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秘书长、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雷大锋说,香港地区百姓番茄更多地用于切片生吃,这对我们的品质由更高要求,不过目前收购价高于本地3倍多,农民收益可观。截至去年底,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辐射面积7000余亩,带动农户4500多户。此外,合作社通过质量监控追溯生产,实行订单生产,并推出“二次返利”,社员农户收入增幅达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