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原创力量  正文

滨水公共空间怎么造?走进魅力水岸——上海西岸
2018-06-05 23:50:21 来源: 浙江在线 吴越 南希

  事实上,这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延续了备受市民好评的上海CORNICHE理念:分级设置防汛墙,建设绿色堤防,由景观大道至沿江亲水平台形成阶梯式、多层次的活动空间。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全线贯通,规划有轨电车贯穿南北,串联节点广场和各类活动场地,促进水、绿、人、文、城融合发展。而徐汇滨江岸线也因此获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提升游客的开放空间体验,上海西岸从基础建设到景观设计,从硬件配套到管理服务,无处不在地散发着城市“温度”。全线合理布局29个自动售卖机、16处公共卫生间、9处停车场、2座跑步驿站、2处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以人性化服务无微不至。

保留工业遗迹 还原建筑“风度”

  公众喜欢滨江岸线的理由很多,但在徐汇滨江,对于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再利用,让水岸线有了“风度”,工业遗迹中散发出浓浓历史风味。

  时光倒退几十年,徐汇滨江还是一处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集聚了远东最大的机场(龙华机场,1917年)、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北票码头,1929年)、中国第一个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1920年)、上海第一个货运车站(铁路南浦站,1907年)……

  “现在市民走在徐汇滨江的工业遗存段,觉得具有年代感与历史感,因为你穿梭在一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工业遗存建筑看得见摸得着,自然会给市民有‘穿越’的感觉”,陈安达说道。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原北票码头,码头上,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长约110米、宽约10米、高约9米的煤漏斗卸载桥矗立着,与美术馆主体“伞拱”结构建筑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老码头改造的亲水平台,保留了船舶靠岸时扎缆绳用的铁墩头、旧橡皮圈、塔吊等工业遗存。

  在滨江贯通过程中,部分保留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形象,记录发展步伐、彰显城市“风度”。

标签: 西岸;人工智能;岸线;景观大道;防汛墙;美术馆;码头; west band;工业遗迹;文化艺术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