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图说浙城  正文

台州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2018-04-17 10:41:05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林立

  其中,天台的民俗项目不仅被记载得多,而且至今还是民众生活中浓墨重彩的印记。

  孙明辉是天台民俗文化的记录者,用大量笔墨记述家乡的民俗,哪一个村有哪几样民俗,他随口就能说出。

  说起天台民俗,“活力”是孙明辉的关键词。

  “一般进入正月,民俗活动会比较密集。这些民俗都不是家庭各自举行的,而是集体操办、声势较大的活动。例如正月十四,街头镇迎财神;农历二月十四,街头镇九遮山的‘范增庙会’;元宵节,三合镇灵溪村的‘状元游街’等等。”

  街头镇迎财神之热闹,会让游客感觉时光穿越,宛若回到古代。正月十四这天,由镇上的四大族姓领头,人们将位于镇东头财神殿的财神像抬出,然后向西沿着古街缓缓行进,锣鼓开道,清道旗、香案、财神轿,后有称为“大吹细打”,即打集锦、莲子行、舞马、舞狮、舞龙,沿途商铺的主人早已开门等候,备好祭礼,依次放鞭炮,烧香跪拜……

  从古街东头到西头,满街炮声不断,烟雾弥漫,碎红的炮仗屑,满天飞舞。

  “民众之所以制造如此大的噪音,是因为大家认定财神爷是个‘聋子’,必须用鞭炮吸引他的注意力。炮打得越响,今年就越发财。”孙明辉笑道。

  迎财神全国乃至台州其他地区都有,大同小异,而“范增庙会”在台州却是一枝独秀。

  街头镇九遮山有一座 “亚父庙”,始建于周显德四年(947年),供奉的是当年扶助西楚霸王项羽打天下的范增。老百姓们在农历二月十四举行范增庙会,传说这一天是范增诞辰。

  当天,民众像过节一般穿鲜戴新,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拥到亚父庙。

  “历史上范增和台州没有直接关系,但天台老百姓愿意相信范增曾经到过天台,说他用石船载过无法过溪的老百姓。”

  孙明辉认为,这种信仰,是山区百姓对智慧的信仰。

  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的“状元游街”,同样可视为是对智慧的信仰。这个元宵节目已在当地持续200多年。每到这一天,由村民扮演成状元模样,身后跟随洋鼓队、旗幡队以及欢笑的村民,载歌载舞,缓缓在街上巡游。

  据记载,乾隆年间,朝廷赐给灵溪村时任翰林院检讨加封兵部侍郎衔奚际亨一首宫廷古曲“状元游街”。从此,每逢元宵节,村民们都自发组织举办“状元游街”活动,寄托子女成才、福泽乡里的愿景。

  同样有活力的,还有本土原生性民俗。

  农历五月十三,是天台县雷峰乡潘岙杨村“囡节”。天台人方言称女儿为“囡”,囡节,即女儿节,在雷峰乡已有7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流传于潘岙杨村、里翁村、后坑王村、王浪树等村。

  “每到囡节,外嫁的女儿或待嫁的闺女,都得为父母做馒头,敬拜父母。活动初衷是倡导孝心。因为名气大,现在‘囡节’成为乡村开发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来观看女儿节文化。节日里,女儿们做的馒头也成为一种商品售卖。”

  探访民俗多年,孙明辉认为,如今仍在传承并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都是有群众根底的”。

  “千百年来,这些民俗已经融入老百姓生活,这些活动不必政府出面组织,都是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不会有断代的风险。”

  一旦没有了生活需求,民俗就会失去活力。

  “天台龙溪乡的一样民俗,因为脱离生活需求,如今已成为文化项目,就是祈雨、求水、送水活动。古时靠天吃饭,农耕全赖降雨,因此需要求雨。如今,水源问题得到解决,‘求水、送水’整套仪轨就被整理成节目,只在舞台上表演了。”

标签: 民俗;活力;民俗文化;鼓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方言;明辉;财神;艺人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