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临海启动家庭和合文化驿站建设。近年来,类似的文化活动在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正不断涌现。
古城海韵,文化之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台州的文化遗产大市,这座负山枕海、位于瓯越万山之中的千年府城,虽历经风雨,却绽放新姿,延续着台州千年历史文脉。
以文化续城市之脉搏,以书香凝城市之精气。勇立新时代的潮头,临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文化,正在这座古城新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蔡永波表示,临海将坚持包容自信,充分发挥千年古城的文化优势,争当和合文化排头兵。
传承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特色鲜明
走进紫阳街,映入眼帘的是平整悠长的青石板路,路两旁的每一根廊柱,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飞檐,都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古韵。
紫阳街西面不远处的台州府文庙,是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东面名宦祠供奉着自晋代以来对百姓有功的历代台州太守画像54幅,西面乡贤祠供奉着造福乡里的台州乡贤名士85人,以彰后人。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我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动府城文化弘扬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城市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临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梅式苗说。
为保护台州府城墙、龙兴寺、戚公祠等古建筑,临海投入巨资进行抢修,使“山水秀丽古城,形制严谨府城,明清繁华商城”的历史格局得以重现。
临海把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实施了《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台州府城墙保护规划》等方案,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此外,临海还建立完善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临海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小锐介绍,目前临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21个。
去年6月4日,黄沙狮子首届传承考核暨拜师仪式在白水洋镇上游村举行,这一国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19位学员加入。与此同时,临海上盘花鼓、岭根草编等七个传习班相继开班,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传播发展,集聚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欲识湖光路向东,一竿坐钓老渔翁……”《东湖渔歌》中所描绘的怡然之情,在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文化礼堂,仍能寻到两三踪迹,2000平方米空间,按“两堂五廊”格局布置,既有古村韵味、又有新村特色。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近年来,临海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成村级综合文体广场79家、农村文化礼堂188家,成为第一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手秉诗书话桑麻,一村一韵皆风情。当地每年还推出古城文化节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常设性文化节庆品牌,为城乡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我们村每个月有三到五场演出,大家都爱看!”大田街道大田刘村村民刘素芬说。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临海一直未改那份崇文重教的初心。在去年9月召开的临海市教育发展大会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郭海平老师,获得临海市委、市政府100万元巨额奖金,成为该市重奖尖高端人才的一个范例。
自2003年以来,临海已连续举办15届“全民学习周”活动,浓郁了临海市民的书香气。而举办了11年的临海大讲堂,则夯实了党员干部的“筋骨”,受众达5万余人次。
读书,恰似一种古典而端庄的仪式,经年累月;文化,像支画笔,一下子把这座书香之城写活了。“看书、买书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临海市民叶建松说。
创业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去年12月,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名单公布,临海市“临湖邀月区块”文化创意街区榜上有名。
近年来,临海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系列政策,在多重利好激励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在临海经济发展所占份额日益增大。
“我们结合时代要求不断继承创新,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传承力度,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金喜说。
如今,“临湖邀月”已经是临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非遗”展示中心、张秀娟剪纸艺术中心、灵湖书画院、漆艺展示馆等20家机构落户。
“我们把创业、创意和古城文化、市民生活紧密结合,凝聚文创力量。”临海灵湖管委会工作人员王逸介绍,“临湖邀月区块”是灵湖景区一个重要景点,它集文化创意、文化展示、文化休憩为一体,将发展成一个综合艺术文化街区。
“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制造”等新兴文化业态,在临海发展得风生水起。
投资30亿元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基本建成,成为临海旅游的“金招牌”。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电视剧荣誉提名奖。正特集团连续四年荣获具有设计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奖”。
临海还在新城区最好地块启动建设了文化广场综合体,集中建成博物馆新馆等在内的总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入超过7亿元的标志性建筑。此外,临海还有民办博物馆15家,每年接待参观人数突破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