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交流室,市民给潘美华(右)送上鲜花。
在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浙大御跸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活跃在社区、街道的各个角落,为居民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他们不拿任何报酬,却秉持初心,奉献自己的闲暇时间,为增进和谐不辞辛劳。他们就是“三和交流室”的“和事佬”们。
一位调解达人的初心
在浙大御跸社区这个常住人口过万的社区,说起“三和交流室”,居民们耳熟能详。谈起交流室的几位“和事佬”,大伙更会不约而同地点赞:这些老人真不简单!
今年60周岁的潘美华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前,潘美华从事的是医药方面的工作,人热心,又能说会道。不过,先前她并没有调解和法律方面的实践经验,甚至觉得,调解矛盾,会不会被别人觉得是多管闲事。不过,如今她经手化解的矛盾纠纷,已有上百件,范围也扩展到了全市。遇到一些疑难复杂案子,有的部门会特意请她出面调解。
她说,自己有坚强的家庭后盾——父亲和女儿都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潘美华笑着告诉记者:“遇上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在法院工作的女儿;有新的司法解释出台的时候,女儿马上就会分享给我。”这对志趣相投的母女,不仅自己的小家和谐,还通过调解社区纠纷,把爱和温暖送给社区里的其他家庭。
潘美华至今还记得前几年发生的剑拔弩张的那一幕:愤怒的居民挥起铁锤砸向围起的施工墙,而施工人员也不依不饶。原来,当时因中东河整治要赶进度,施工方常常夜间施工,车辆进出尘土飞扬,个别工人作业时还高声放歌。居民不堪其扰,矛盾终于爆发。得知情况后,“和事佬”潘美华及时赶到。
居民有怨气,让他们先说出来。接着,她请邻居们换位思考,工期有限,夜间开工也是不得已……她又找来施工负责人,向居民许下整改承诺。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后,施工方聘请潘美华等为河道整治专管员,负责监督施工扰民现象。工期即将结束时,潘美华和居民们熬了两大锅红枣姜茶,送给那些在夜里冒雨赶工的工人们。
还有一对结婚不到两年的小夫妻,经常因为小事吵吵闹闹,两次闹上法庭要离婚。潘美华了解情况后得知,每次夫妻俩吵架,丈夫都会致电母亲过来管教妻子,有时甚至大冷天地将只穿睡袍的妻子推出家门外。尽管如此,小两口吵完架又会很快和好,真是一对“欢喜冤家”。
潘美华分别找到了男方、女方、婆婆谈心。“男人理应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所有的工作、家庭事宜都要你一个人面对,不能动不动就找老人。”“作为妻子,说话态度、脾气性格都要改一改,有些家务也要学会做一做,不要乱猜忌。”在潘美华的耐心调解下,这场家庭风波终于圆满化解。女方翌年生了女儿,小两口的感情越来越好。
“当你需要时,我在你身边……”潘美华把这句承诺写在了“三和交流室”的墙上,更落在了行动上。
一群热心老人的坚持
“我们愿做和事佬,为民服务热情高,走家串户为三和,社区和谐乐陶陶。”这是“三和交流室”老人们自己创作的“室歌”。
“我们交流室取名叫‘三和’,是希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一走进交流室,创始人之一周鸿英就笑着告诉记者。
今年72岁的周鸿英,是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002年,她从下城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在家闲不住的她,没多久就到街道报名并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
2009年1月8日,社区成立“和事佬”协会,成员都是和周鸿英一样,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两年后,在社区“和事佬”协会的基础上,“三和交流室”成立了,并开通了“和事佬”热线电话。交流室开放给任何居民,只要有烦心事、急事,都可找他们帮忙。
“社区里的纠纷大多涉及家长里短,调解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取信,往往就能有效果。”周鸿英说,目前,“和事佬”成员已经增加为46人。
怎样做好调解工作,周鸿英有自己的看法:“打铁必须自身硬,你做调解,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和谐,否则人家说一句‘自己家都管不好,还来管别人家’就怼回来。”
除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调,协助调解纠纷矛盾外,交流室还积极关注老年人、关心下一代、关怀新邻居。通过一件件小事,“和事佬”得到了居民的信任,成为社区通民意、助民生的好帮手。
“御跸社区既有高层住宅小区、单位宿舍楼区,也有回迁户小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矛盾多发,如果仅仅靠社区的几位工作人员,很难全部处理好这些问题。‘和事佬’们生活在小区,对身边的情况了如指掌,处理矛盾纠纷往往更有效,是社区工作的有力助手。”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批新生力量的接力
“潘大姐,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在 “三和交流室”里,像这样的“头脑风暴”经常可见。来自街道各个社区的“和事佬”们围坐在一起,“晒一晒”最近成功调解的案子,和大家分享经验,也把近来碰到的棘手案子拿出来说一说,请其他人支招。
3年前,“三和交流室”承接了街道的金牌和事佬预治协同能力提升项目。“小辈们”如今开始挑起大梁。据了解,为了把一批60后、70后、80后的新生代“和事佬”培育起来,他们还实行坐堂制度,每周抽出半天到一天时间,成员“以老带新”方式,接受居民咨询和现场调解;协会还定期召开例会,通过法律知识专业培训和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提高大伙的业务水平;他们还自发地组建了调解微信群,时时互动、随时交流取经。
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和事佬”。近年来,下城区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首创社区“和事佬”等调解品牌。如今“和事佬”已成为下城调解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目前,下城区依托200余名工作热情高、社会威信高的老党员,成立80余支“和事佬”草根调解队伍,共有1000余名“和事佬”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新老力量结合的草根调解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