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对亲人来说,哪怕能取到坟头的一抔土,都是寄托思念的祭奠。
前不久,第五批2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中国空军飞机从韩国仁川机场接运回国,在异国长眠六十余载的英雄忠骨终于回归故里,安葬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2014年至今,先后已有589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回到了祖国。
然,朝鲜半岛上还“沉睡”着十几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上飞机
在宁波,有一位33岁的姑娘,胸口燃烧着一团烈火,发起并投身于“我为烈士来寻亲”的公益活动。上个月,她亲赴朝鲜,将祖国的春泥带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并将融合了烈士骨血的陵园泥土,带回了祖国。希望借由这一抔土,让英魂归故里,让烈属有慰藉。
她叫孙嘉仪。
这些年,她一直在帮助烈士“回家”,并且帮助广大烈属寻亲。
孙嘉仪在鸭绿江边
孙嘉仪曾经跟同龄的大部分女生一样,生活里的小确幸是化妆品和包包,喜欢逛好吃的好玩的地儿,闲暇时爱跟小伙伴K歌聚会,直到10多年前开始接触抗战老兵这个群体。
“哪有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我们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这一辈人用血泪拼下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由此,孙嘉仪成为了一位关爱老兵志愿者。
孙嘉仪看望老兵
十年间,孙嘉仪一有空就会去看望老兵,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每每讲到战友牺牲的场景,这些老兵的情绪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有的甚至哽咽流泪,这让孙嘉仪很动容。渐渐地,在她眼中,烈士不再只是刻在陵园墓碑上的名字了,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老兵们的故事,孙嘉仪开始搜集各种史料,翻阅历史书籍,只要有一个地名、人名能核对上,她都会兴奋好半天。一个女孩子,活脱脱变成了一位军迷。就连结婚度蜜月的时候,她也拉着丈夫,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跑去了云南的边境线,只为目睹当年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的遗迹,瞻仰牺牲的烈士。
孙嘉仪和女儿在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有了女儿以后,孙嘉仪经常带着孩子去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让女儿为烈士献花、上香、敬礼。“见到他们,我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2016年冬,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嘉仪认识了一位名叫黄军平的叔叔。黄叔叔五十来岁,来自陕西咸阳,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黄叔叔的二伯黄建国,生前是一军七师二十团一连的一位战士,1953年6月26日在朝鲜桂湖洞东北山战斗中牺牲。
他从小对奶奶的印象,就是一直在哭,哭到双眼近乎失明,而爷爷则长时间地沉默寡言。因二伯家无后,黄叔叔便过继给了他二伯。爷爷奶奶最终没能盼到孩儿的尸骨归来。这份遗憾,深深地印在了黄叔叔的心上。
孙嘉仪和黄军平
也在那一年,黄叔叔与多位志愿军烈属组队前往朝鲜扫墓,只为找到二伯的坟墓,磕几个响头,以慰在天之灵。经过多方打听,黄叔叔得知二伯有可能被葬在38线附近的一个152号公墓,那里一共埋葬了1400多名志愿军烈士。但公墓所在地属军事禁区,没有军方的批条,一般人根本去不了。即使千里迢迢来到朝鲜,这么多年的心愿,依然无法实现。
但黄叔叔没有就此返程,他来到朝鲜开城和安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拜祭,将英烈墙上镌刻的一万多位烈士的名字,都用手机摄录了下来。
开城烈士陵园里的英烈墙
回国后,黄叔叔对着电脑,把视频一帧一帧地截屏,将每一位烈士的名字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民政部的中华英烈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上的烈士名单数据库一一进行比对、核实和整理,为的就是让在国内的烈属了解他们的亲人所葬之处。
“他没找到自己的亲人,但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其他长眠在朝鲜的烈士寻找亲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叔,有这样的胸怀和大爱,听了他的故事,我被深深触动了。”
黄叔叔凭一人之力,已经整理了2000位烈士的资料。孙嘉仪决定,和黄叔叔一起,为剩下的烈士来寻亲。
偌大的一个中国,依靠一份名单寻找烈属,并不容易。好在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孙嘉仪想到借助网络的力量。
黄叔叔做的名单,没有经过系统的排版,字都挤在一块,找起来不太方便。孙嘉仪重新进行了整理,按照烈士户籍所在的省、市进行分类,给烈士的名字打上黄底标亮,然后标注其具体户籍地址、部队番号、所葬墓地。
随后,孙嘉仪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我为烈士来寻亲”的话题,按照不同的省份截取部分名单进行发布。从黄叔叔的家乡陕西开始,到河北,然后是吉林、内蒙古、浙江、湖北、云南、福建……帖子一经发出,便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包括不少媒体,都找孙嘉仪来核实这份名单的真实性。
孙嘉仪在微博中发布的烈士信息
在纷繁的回应中,孙嘉仪最关注的,就是烈属找到亲人的消息。每每有来自全国各地不相识的人@她或者发私信给她,说找到自己的亲人、说代替自己的爷爷奶奶感谢你时,孙嘉仪会开心得晚上睡不着觉。碰上烈属刚好在宁波周边的城市,孙嘉仪还会亲自跑一趟,面对面把战场上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亲人打过什么样的仗,立过什么样的功,所属的又是个什么样的部队。
其中也有人对她的行为不理解,说她一个姑娘家家,是不是在作秀。对于那些非议或质疑,孙嘉仪坦言并不在意。“这是一个家族几十年的梦。时隔多年,英雄的名字在一座城市里再次被点亮,这于我来说是件太有意义的事情了。”
不过孙嘉仪心里也明白,这份名单还是太有限了。她的微博常常能收到烈属前来咨询的私信,烈士的名字并不在她收集的名单里。不管找到的几率是低是高,孙嘉仪都会安慰烈属说,肯定会找到的。
好在,孙嘉仪不是一个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进来,如今已经有了一个30多人的小团队,通过网络互相联系,一起从事烈士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团队里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孙嘉仪在吸纳志愿者时有意为之。
“看到黄叔叔他们五六十岁的人还在做这个事情,我觉得很心疼。我们年轻一代,应该主动担负起这份责任。可能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烈士就是学校课本里学到的黄继光、邱少云,通过这件事,他们有了走近英雄的机会。”
孙嘉仪在微博上发起的话题
孙嘉仪记得,志愿者中有一位湖北的女孩子,负责整理和发布湖北地区烈士的资料,突然有一天情绪爆发,带着哭腔对孙嘉仪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有今天的生活太不容易了。
还有一位男孩子,在汇总了1000位烈士的资料后,找孙嘉仪谈心,说自己的心情太沉重了。很多烈士牺牲的时候,只有十七八岁,却已经扛着枪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了。对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努力。“我很欣慰,他们都成长了。”孙嘉仪说。
志愿团队成员们整理汇总的资料
在寻找烈士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包括全国各地的老兵、烈属、志愿者还有群团组织等。在寻找福建籍烈士的亲属时,孙嘉仪就曾在网络上向南平团市委、松溪团县委求助,结果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不仅几经曲折找到了烈属,还上门看望,给他们带去了好消息。这让孙嘉仪十分感恩。
因为要寻找当年的战场和烈士的陵园,孙嘉仪这几年对朝鲜半岛的地图尤为熟悉。她心里有一个构想,希望有懂信息技术的程序员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建立一个平台,整合现有的一些数据资料,可以在地图上把每一个烈士陵园都标记出来,点击后就会跳出烈士的名单、战斗介绍、相关图片等信息,做成一个更加直观的数据库,供全国的烈属们查找咨询。
4月1日,孙嘉仪从宁波飞往沈阳,与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军烈属相会。他们共同组成志愿军烈士后代扫墓团,经丹东前往朝鲜,拜祭志愿军烈士。
孙嘉仪在烈士陵园献花
此行,孙嘉仪带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份是集合了祖国四方大地气息的春泥。孙嘉仪托朋友采集了陕西、云南、贵州、沈阳等地的一些泥土,甚至南海南沙,寄送到她这里。临行前,又请朋友在镇海口海防遗址采了一把土,代表华东。她将各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作为让葬于异国的烈士贴近祖国国土的礼物。
另一份,是孙嘉仪收集的祖国的花朵们写给志愿军烈士们的慰问信,其中有好多封,来自孙嘉仪助学结对的贵州省惠水县王佑镇中学的孩子们。“我想让烈士们知道,祖国的未来没有忘记他们。”
孩子们写给烈士们的信
到达朝鲜后,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会见了扫墓团成员。在朝鲜短短几天时间,孙嘉仪和志愿军烈属们,到过桧仓、安州、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拜祭英烈。烈属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自己的子女后代,在烈士墓前哭拜。
烈属们在开城烈士陵园拜祭
孙嘉仪陪着烈属们在安州烈士陵园祭奠亲人
孙嘉仪也没能控制住泪水,陪着他们向烈士鞠躬、献花,将祖国的春泥撒向陵园,把孩子们的信念给烈士们听。
孙嘉仪在烈士墓前读信
伫立在英烈墙前,孙嘉仪忍不住用手触摸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我带你们回家吧。”孙嘉仪从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取了一些泥土,分装成若干个小瓶,让各地的烈属们带回了家乡。
孙嘉仪在烈士陵园内取土
在朝鲜的这几天,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烈属的敬意,让孙嘉仪印象深刻。接待他们的导游,会讲中文,在行车途中讲起战争故事,甚是动情。海关的安检人员,见到烈属们手捧烈士遗像,会自觉敬礼,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向他们问好。这份情谊,来源于两国先辈在战场上的并肩奋战,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
烈属们在朝鲜捧着亲人的遗像
4月14日下午,烟雨迷蒙。在镇海口海防遗址,孙嘉仪带着女儿,如约而至。孙嘉仪摊开国旗,打开一个小罐子,把从朝鲜带来的烈士陵园的泥土撒到国旗上,手把手教女儿将国旗折叠,然后走向安远炮台,让这些泥土一点点从国旗里洒落到祖国的大地上。
孙嘉仪带着女儿将朝鲜带来的黄土撒在安远炮台遗址
“在朝鲜躺了这么多年,我终于送你们回家了。”孙嘉怡有些哽咽。撒完土后,孙嘉仪献上了鲜花,和女儿一起鞠躬。
孙嘉仪从朝鲜带回了新的烈士名单。“我要尽我所能,帮他们寻找到亲属,希望有一天,他们的遗骸能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