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赵静 县委报道组 李贝妮 鲍雯霞)8月的清晨,三门县亭旁镇初心广场上,10位党员志愿者右手握拳,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在阳光照耀下,红色党旗雕塑,熠熠生辉。
亭旁,红旗高高飘扬91年。1928年5月,革命先贤在这里打响了浙东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并建立了浙江第一个红色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从此,“浙江红旗第一飘”成为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记。
如今,在青山蓝海间,“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亭旁起义红色精神,成为了三门人的精神坐标。它诉说着往昔岁月峥嵘,指引着老区奔跑再出发。
近年来,亭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环境整治积蓄发展动力,推动百姓增收,乡村振兴。盛夏,我们来到亭旁镇,重走革命之路,亲身感受巨变。
初心不改
红色资源撬动全域旅游
午后,地表温度已经超过35℃。我们和亭旁的镇村干部徒步来到山根邵村的双狮岩下,已是汗流浃背。山脚边一条弯曲的石径通往山顶,道路两旁红旗招展,写有“亭旁红色之路”六个大字的牌坊静静伫立。
这条路,是当年包定、叶信庄、邵茂蕃等诸多革命烈士,为了追求真理,反对压迫,披荆斩棘用生命铸就的革命之路。
站在路口,时间仿佛回到了91年前。1928年5月,受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包定等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亭旁起义。枪声震惊了古老的山坳,也唤醒了沉默的劳苦大众。
“革命路上每前进一小步,都是用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同行的包定烈士长孙包从广,已年过六旬,他望着莽莽青山,目光悠远深沉。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包定烈士1930年就义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
岁月流淌百年,双狮岩下,烈士们留下的“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亭旁起义精神,仍然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这8个字被永久镌刻在了亭旁镇初心广场上,并成为持续滋养当地发展的精神力量。
硝烟已逝,但初心未改,如何做好服务,让老区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三门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与三门的沿海乡镇相比,亭旁镇不直接靠海,没有海洋渔业资源可以依赖。辖区又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全县三分之一的饮用水由亭旁提供,工业发展受限。
三门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宝库,提出亭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并将其与北部湾区、鲜甜三门作为三门县主打的三张金名片,集全县之力加以推进。
“亭旁起义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但一直以来缺乏系统、有效的挖掘。”亭旁镇党委书记奚捷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让红色资源成为了撬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鼓起村民腰包的重要支点。
红色之路,山根邵村党总支书记邵全锡不知道走过多少遍,它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这两年,在县里、镇里的支持下,他和村民们一起,将这条全长5.7公里的红色之路清理修缮,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组成部分。
“修缮红色之路,既是一种精神资源的传承,也是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邵全锡透露,最近有一个投资额过亿的文旅融合项目,县里正在接洽中。
除了红色之路,近年来,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包定公园、亭旁起义纪念碑、任家宅院等一大批见证了峥嵘岁月的红色遗址得到妥善修复。自去年3月以来,亭旁已经接待游客35万人,承接1300多次党性教育培训和主题党日活动,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红色旅游已成为促进了亭旁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响亭旁起义第一枪的任家宅院
扫一扫分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