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渔村突围发展困境 洞头金岙村点“石”成金
见习记者 方涛 通讯员 王艺 责任编辑:周娜 编辑:吴越 2019-06-13 18:35:54
核心提示:
       “每回一次村,就多一份自豪感。”这是包括张素萍在内越来越多金岙村民的共同心声。村里摆脱了产业单一的困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成了旅游经济的受益者。石头屋成了强村富民的金屋银屋。

拍摄剪辑/方涛

  浙江在线6月1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方涛 通讯员 王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从半屏山脚驱车而上进入金岙村,错落有致的古老石屋最先映入眼帘,移步换景,家家户户的外墙都画上了精致的3D墙绘,房前屋后的巷弄石阶干净整洁,俨然一副“海上花园”的图景。然而两年前,洞头区金岙村的常住村民只有两百多人,且以空巢老人为主,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老人村”,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生活垃圾更是随处可见。

  近年来,金岙村引入“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盘活了村里两百多栋石头屋,先后突围交通、环境两大困境。一场点“石”成金的神奇转变,正在这座山海深处的渔村悄然上演。

  突围交通困局 改善环境卫生

  小渔村变身海上花园

  六月初的金岙村半屏岛,海风拂面,波澜不兴,正是观景的绝佳时光。下午三点,75岁的村民王益正悠闲地在崭新的观海栈道上散步观海。当记者问起村里近些年的变化,王益大爷赞不绝口,连说“完全是两副光景”。

  作为浙南沿海的传统渔村,早年间金岙村几乎家家户户以捕鱼为生。“都说靠海吃海,但真要在海上讨生活可没这么容易。”王益感叹,运气不好的时候出一趟海连油费都挣不回来。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减少,而传统渔业的不确定性更让越来越多的渔村青年望而却步。王益曾是村里捕鱼的一把好手,但几个子女却纷纷“洗脚上岸”,不愿继续从事传统的渔业生产,转而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同时,交通闭塞和环境污染同样成了阻碍金岙村发展的两块“绊脚石”。走出渔村,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张素萍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年在外打拼,但张素萍对十几年前村里闭塞的交通记忆犹新。她说,2006年半屏大桥通车前,金岙村民想要前往洞头城区只能通过海上轮渡,赶上潮汐或恶劣天气,走出渔村更是困难重重。“人都走不出去,垃圾更‘走’不出去。”由于基础卫生设施的匮乏,当时的金岙村不仅房屋老旧破败,随处可见的垃圾更是无人清扫。







洞头区金岙村全景

扫一扫分享故事

洞头区东屏街道金岙村

金岙村位于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半屏岛的中部山顶,全村陆地面积0.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78人,户数335户。2017年,金岙村以“古村石韵·写意金岙”为花园村庄建设主题,建设花园村庄、森林公园、生态水景观三大项目,沿线节点布置有氧漫道、露营平台、观海栈道、水体景观等基层设施,并与台湾相关团队就“海峡云村”项目对接,把金岙村融入到海峡两岸同心小镇建设之中。2017年金岙村列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试点村,申报成功后,围绕“花园村庄”“五水共治”等重大实事工程,并获“2018年温州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金岙村以“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融入乡土风情,引进产业项目。同时,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发挥支部组织力,激发党员示范力,壮大经济发展力,发挥风尚引领力,努力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文创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实践基地。 2018年,金岙村已与台湾相关投资方签订合作意向书,并启动民房租赁事宜,将金岙村作为特色民宿集群开发、写生基地等项目,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金岙。从环境整治、水资源利用、垃圾分类、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对村子改造提升。 立足于“海上花园”长远发展定位,金岙村积极谋划打造两岸同心乡村振兴示范带,逐步打通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金岙海峡云村是洞头区“两岸同心示范带”的终点。项目主要吸引台湾的年轻人到石头厝里创业,让年轻人把文创概念带到金岙村来,营造一个年轻人欢乐的氛围,使这里的商机吸引年轻人回乡,与在这里的台湾年轻人共同奋斗。该项目在保留渔村古貌的同时,也引入了台湾的文创产业,让台湾青年留下来,让游客玩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每回一次村,就多一份自豪感。”这是张素萍在内越来越多金岙村民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