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走回田间 90后建德姑娘王运成了种粮大户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何泠瑶 记者 董洁 责任编辑:马轶伦 2019-07-23 14:40:43
核心提示:
      从大都市回到了田间地头,王运有些不适应,再加上对农业并不了解,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王运三天两头地往地里跑,和扛着锄头的农民们打起了交道,向他们请教田里的学问。

  创新打造农业物联网、农耕文化园

  返乡务农,让王运看到了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在当时,因为粮食价格低,人工成本高,种粮食几乎不赚钱。

  “父亲只会种田,不会做别的,但现代农业,光靠种田的能力是远远不行的,我不能只守着父亲的老路子,必须要转型了。”王运说。

  那么,转型该从哪里开始?王运把目光投向了新科技。因为没有基础,只能先向别人学。2013年,王运和父亲专程跑去上海,学来了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王运在自家农田上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田地里装上监控设备,打造虫情测报站、气象站对农情进行实时数据监控。这样一来,农田就不需要由人来盯着了,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稻米的质量。

  技术的问题解决了,王运一心想要让自家的米走向市场,不料却碰了一鼻子灰。尽管王运的米是优质生态米,却没有足够的口碑和知名度。“大米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没有竞争力的米很难立足。”王运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主动去找销售平台谈合作,扛着两袋大米,好不容易敲开商家的大门,却对方被三言两句就拒绝了:“我们有东北米,利润高、销路好,不需要别的米了。”

  但勤于思考的王运没有气馁,很快她就想出了办法:让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通过旅游业带动农业,来提升稻米的附加值。2016年,王运请来专家对农田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了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当时,恰逢G20会议在杭州召开,王运在文化园里大胆地进行创意展示,用彩色的水稻种出G20峰会的Logo,吸引了约1.5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在连续三届杭州·建德国际田园农耕体验活动中,王运的农耕文化园共接待7万余人次的游客。

  农业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也让王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以前卖2.5元的优质米,现在有了市场和口碑,可以卖到5元、6元,还一下子就卖完了。”今年,王运已经卖出了80多万元的米,在她的互联网店铺上,12天就卖掉了100吨米,早早地挂出了售罄的牌子。

微信截图_20190723143811.png

王运在省人民大会堂发言 受访者 供图   

  希望培育和留住一批年轻“农创客”

  返乡创业9年时间里,王运的公司从108亩田地发展到如今的2000亩,已经成为杭州市最大的粮食生产企业。

  做上总经理的王运,比创业初期更加忙碌了,经常城里、村里两头跑,白天、黑夜连着干。“因为有了社会头衔,就多了一份社会责任。”全国优秀种粮大户、浙江省十佳农创客标兵、杭州市三八红旗手、建德市政协委员……王运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从2013年开始,王运就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在村里人的印象里,王运一直是个热心的好干部。因为公司需要很多临时雇工,王运年年都会招一批村里的女性村民和低收入户,请他们来打包快递、搬运包裹。“他们有事做了,还有报酬可以拿,我看着挺开心的。”王运说。

  自己的公司发展起来了,王运总是牵挂着乡里其他人。王运说,现在乡里到处在种粮食,但大家都是各做各的,生意的规模很小,缺少建德的特色和竞争力。“我打算先把我的米卖出去,再带动他们,形成一个团体,共同打造一个品牌,让大家一起赚钱。”

  对于乡村农业的发展,王运心里揣着更大的理想。“目前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了,农业发展最缺的就是人才,我想让农业吸引更多的人。”于是,2019年2月,在建德市政协会议上,王运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青年人才培育的建议》。王运提议政府加大对“农创客”的扶持力度,为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提供一定的政策补助,培育一批留得住、住得下的农村青年人才。

  回想9年前,那个背起行囊返乡时青涩的自己,王运有些害羞地笑了:“当时对农业一无所知,只是硬着头皮做下去。现在不一样了,我是打心眼里喜欢上了农业。”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