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普陀区全面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着力改善港湾水质、生态条件,恢复湿地面积,提高港湾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能力。如今,在8.7公里长的沈家门港湾岸线上,兼具休闲、景观、生态功能的滨海廊道正逐渐展露风姿。
涌动的潮水以一片“细脚伶仃”的树木为界,清凌凌的河水在亭台廊桥间流淌,走在鲁家峙岛西侧的红色步行道上,一眼就能领略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
滩涂上生长的植株叫秋茄,是红树中较为耐寒的一种。2017年,它们被悉心栽种在鲁家峙西侧约1000米长的滩涂上,人们期待它们能为这一片荒芜而泥泞滩涂带来新的生机,将这片海湾以绿意剪裁。这便是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中的鲁家峙滩涂湿地植物种植项目。
“一开始没经验,为了改善种植环境,我们在滩涂里铺了沙子。”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回忆道。而日夜不息的潮汐作用,却将沙子冲刷到了堤岸,让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后来工程部想了个办法,将沙子铺在滩涂后,再将其与淤泥充分混合,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秋茄扎根,还更方便工人们下地种植。
如今,经过近3年的培育和生长,长势好的秋茄已经窜到了半米有余。成片的秋茄随着海风和潮汐扭动着细瘦的枝丫,但风平浪静时,却总能不折不挠地直起腰杆,让人不禁期待幼苗们长成的那天。
而另一侧,在今年5月份完工的鲁家峙1号河道整治工程中栽下的乔木,还带着点新生的嫩绿。负责该项目的普陀区城投集团工程一部部长邵嘉力还依稀记得接手第一天的景象:“1号河原来仅有约200米长,由于与鲁家峙其他水系并不贯通,良好的生态系统没有建立,可谓是‘死水一潭’。”水体小、水质差、植被荒芜、鲜有人迹……1号河道的现状向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发出了“限时整改书”。去年4月开始,普陀区城投集团投入500余万元,对一号河道及其周边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
为了让一号河成为鲁家峙水系循环的一部分,工程对原有河道进行了拓宽,与二号河、三号河贯通,现有长度400多米。河道“活了”,水质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修复与改善。在此基础上,普陀区城投集团修建了蜿蜒曲折、富有变化的河道两岸,一边是白色走道与木制围栏,另一边,白色的小石子堆写意地划出了河道与绿化的边界。几处古色古香的廊桥亭台点缀其间,进一步丰富了河道景观,也为附近居民带来更有趣味的休闲体验。
除了鲁家峙滩涂湿地植物种植项目、鲁家峙1号河整治工程,沿岸码头拆除湿地恢复工程、沈家门客运站滩涂植物种植工程、鲁家峙西侧防浪堤加固及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工程、海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目前也已全部完工,其余14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在与鲁家峙隔海相望的普陀本岛,百里滨海大道(普陀段)的施工正进入关键期。百里滨海大道(普陀段)东起沈家门客运站,西至勾山浦,全长5公里、宽26米,预计年内实现地面道路贯通。
据了解,目前普陀段一期二标段东侧、二期一标段、二期二标段正在同时施工。而当记者走进一期二标段东侧施工场地,却并不见原本预想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原来,为了让附近的码头能正常使用,普陀区城投集团采用了候潮施工的方法。此举方便了附近企业与个体经营户,但也给原本就紧张的工期再上一道“紧箍咒”。为了确保年底的路面贯通,普陀区城投集团加大了人机投入力度,在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工人们轮班上工、赶抓工期。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是国家海洋局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项目,也是市、区重点项目。该项目主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滨海及海岛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三大工程,共涉及20个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2亿元,计划通过两年整治修复,实现港湾海底清淤疏浚352万立方米,恢复生态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设本岛侧生态廊道3.5公里,建设鲁家峙岛生态休闲岸线5.2公里等一系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