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轨道交通S1线正式开通运营!”昨天上午8时40分,随着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的一声令下,温州终于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从2011年起,这条全国首条新建的市域轨道交通经历前期规划、政策处理、建设攻坚、运营筹备等阶段,凝结了温州人的智慧和汗水,注定成为温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支点。
轨交圆梦途中历经艰难
拥有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一直是温州人的梦想。
2009年,国务院批复22个地铁规划的城市名单,温州没有位列其中。直到2010年底,随着《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等规划方案出炉,温州人的“轨交”梦终于有了盼头。
2011年,S1线一期工程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温州的轨道交通蓝图揭开面纱。2013年3月21日,S1线正式开工建设。
然而这是一条应用全新制式的市域轨道交通项目,从建设之初,就面临着缺乏相应技术标准等困局。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市域轨道交通?起初,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如何使轨道交通与城市特点更加紧密地结合?这也成了摆在温州人面前的巨大挑战。
作为线性工程,总长约53.5公里的S1线涉及方面众多,包括征地拆迁、政策处理,还有相应的道路交通接驳等,是极具综合性的重大民生工程。而S1线总投资约186亿元,资金量特别巨大,做好投融资工作,就很不简单。
从先行先试到国家示范
没有先例,“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就创造首例;资金短缺,“藏富于民”的温州人就募集资金。对这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出傲人成绩的东瓯名城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4年9月,S1线一期工程装备研发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标志着S1线一期工程从“先行先试”工程升格为国家示范工程,意味着S1线技术规范上升为国家市域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业内专家认为,S1线在车辆、信号、通信、供电等四大核心机电系统采用创新技术,为市域轨道交通标准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2年12月12日,温州“幸福股份”首期15亿元增资扩股正式向社会募集。此后的几年间,市铁投集团通过银团贷款、可续期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9种不同的投融资渠道,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累计为S1线一期工程落实建设资金达100亿元。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家铁路局与省政府签订协议协同推进市域铁路项目。
2017年7月,S1线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列为全国首批新建市域(郊)铁路试点项目之一。在规划建设、装备技术、技术标准,投融资、运营管理等五大方面,S1线也都做了探索和创新。
交通建设战略的“先手棋”
S1线的开通,对全国各地市域轨道交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目前如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大都市都在谋划1000公里以上的市域轨道交通。
“S1线的开通,只是温州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这是一个起点。因为对于轨道交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成网运营,仅开通一条线是远远不够的。”市铁投集团董事长丁建宇说。
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举全市之力推动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培育千亿级综合交通产业,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其中,作为“大干交通、干大交通”重要的“先手棋”和主抓手,轨道交通占据了相当的份额。针对轨道交通建设,我市提出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对外的高铁网络,目前杭温高铁在建,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铁路等都在谋划中;市域网络,依靠S线串联组团都市,打造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支撑;城区网络,谋划M线,即地铁线。如此,形成高铁、市域、地铁这三张网融合的整体格局。
丁建宇表示,市铁投集团将以S1线的开通为起点,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成网,形成“S+M”的轨道交通体系,为温州“两个高质量”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