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温州12项绝活入选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有这些
2018-12-12 10:14:06 来源: 温州晚报 见习记者 支俊武

  昨天,记者从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了解到,温州有12项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包括纺染织绣类、雕刻塑造类、陶瓷烧制类、文房制作类、漆器髹饰类、印刷装裱类、家具建筑类、剪纸刻绘类等。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以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为抓手,加大对列入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督促各地对列入项目着手制定振兴方案,落实振兴措施,推动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据非遗馆讲解员林季聃介绍,这次温州入选的有12项(全省共100项),仅次于杭州,位列全省第二。这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选取了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发展前景广阔、传承人比较多的项目,可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地域文化品牌。温州非遗馆位于温州文化用品市场B幢三楼,这次入选的项目在馆内都可以找到。 

  【瓯绣】

  因产于瓯江流域故称瓯绣,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间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其特点是主题明了、构图简洁、色彩绚丽、针法多变、针脚平齐。

  【蓝夹缬技艺】

  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板,紧夹丝织物,浸染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故又被称为“蓝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元末以后,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主要图案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绘画。夹缬产品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在服装和工艺装饰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瓯塑】

  又名油泥塑,从温州油漆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来。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

  【乐清黄杨木雕】

  木雕中的一个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明时已初露端倪,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

  【木偶头雕刻】

  由杂木车成圆柱体、球体或半球体,运用变相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雕刻、拼接、彩绘和装饰而成的人物玩具。伴随木偶戏发展而成,与木偶盛行于明清时期。古代造型特点表现为雕工精细而简练,旦角开相文静秀美,武生粗犷威严。而近代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讲究舞蹈艺术效果,对特制木偶头,内设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均能活动。

  【叶蜡石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青田传入,属于“青田石雕”的支流。石雕艺人运用石块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利用传统镂空、圆雕、浮雕、浅刻等手法,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少量专供欣赏,多数作花瓶、台灯、烟嘴、笔洗、墨盒、砚盖、印章、书夹、扇坠等工艺品与日用品。

  【瓯窑】

  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汉代已烧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青瓷窑。

  【泽雅屏纸】

  又称为“南屏纸”,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纸农近10万人。其制作流程有2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生产环节比古籍《天工开物》记载更原始,更详尽,被专家称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彩石镶嵌】

  石雕和木雕相结合的工艺美术,除了有制作挂镜、小屏工艺品外,还增加对联、挂屏、立地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创造平嵌、高嵌、满地嵌等多种技法,内容扩展到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彩嵌用料除叶蜡石外,还采用鸡血石、珊瑚、玛瑙、珍珠和黄金等。

  【木活字印刷技艺】

  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和曹村镇西前村发现的两处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木活字要选上好棠梨木,经风吹日晒自然干燥后拿来制作字模,刻老宋体,制成一个个字模,经过检字、排版等多道工序最后完成印刷。

  【木拱桥营造技艺】

  木拱桥俗称“蜈蚣桥”,时人称“廊桥”。现存最早的泗溪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其拱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相似。这种木质无拱桥不用钉柳,用力学原理营造。其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现仅存董直机师徒两人,亟待抢救性保护。

  【乐清细纹刻纸】

  元时已见记载流行于乐清,距今700多年历史,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装饰,后妇女用它做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细纹刻纸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


标签: 温州;传统工艺;雕刻;漆器;浙江省;技艺;振兴;家具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