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裘一佼 通讯员 林悦)眼下,全国紫菜主产区苍南县大渔湾内,4.6万亩紫菜秧苗顺利下海。数万排养殖网帘整齐排列,半个月后,今年冬季的头茬紫菜就能收割。
“没有用海制度改革,哪有今天的有序养殖?”赤溪镇小岭村村民黄文清感叹。上个月,在新一轮承包权发包中,他获得40排约64亩养殖海域的两年承包权,“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争抢地盘,一心一意养好紫菜,争取卖出好价钱。”
因养殖海域归属不明、范围不清,大渔湾沿岸曾经矛盾多发,严重影响渔村稳定和渔民增收。
从2016年5月开始,苍南在全国率先探索“海改”,在养殖用海所有权国有的基础上,打破“谁先占有谁养殖”的传统做法,成立国有的海安渔港建设公司,将海区按面积发包到沿岸村集体,由村民提出承包申请,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村民交纳每排200元的租金,获得承包权。
经两年试点,大渔湾沿岸1502户紫菜养殖户,都拿到了“养民证”,每亩养殖海区都有了承包人。凭此证,养民可每年领取约1000元柴油补贴,并能向信用社申请低息贷款。
“养殖用海‘确权’后,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多赢。”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贻聪说,各村紫菜产业更具活力,也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大渔湾沿岸赤溪、大渔两镇的养民,已累计交纳租金1018万元,其中一半归村集体作为经营性收入,另一半由镇政府和海安渔港建设公司统筹,扶持各村集体经济和紫菜养殖业发展。
随着养殖租金注入,大渔湾沿岸各村每年可获得5万元至40万元不等的经营性收入,造血能力显著增强。两年前,这里还有1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如今已全部“摘帽”。不少村想方设法用好这笔钱,开展美丽渔村建设。今年7月,赤溪镇韭菜园村创建3A级景区,建成游步道、滨海垂钓区等设施,有30多名渔民上岸从事休闲渔业,今年旅游收入已达216万元。
海安渔港建设公司为养殖户投保10万元养殖保险,还注册“官山岛”区域品牌,打造“苍南紫菜网”销售平台。当地紫菜养殖户开始抱团发展,今年紫菜产量已达2550吨,比“海改”前同期增长30%。
目前,苍南正在全县推广养殖用海制度改革,酝酿成立40个养殖村参与的县紫菜产业协会,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渔村振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表示,要在全省推广苍南养殖用海管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