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蟹肥,随着秋风渐起,三门青蟹逐渐爬上了市民的餐桌,上演着一场美味的“蟹”逅。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品质,以及三门政府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发展战略和举措,“三门青蟹 横行天下”的美誉逐渐广为人知。
前不久,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前,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三门青蟹欣然“爬”上榜,是我市唯一一个入选的农产品品牌,浙江省也仅有5个。
一场台风,促成产业契机
三门湾,港湾深嵌,咸淡水相生,盛产青蟹,素为“青蟹之乡”,旧时三门沿海渔民采用网捕。
上世纪80年代,因海涂围垦,青蟹自然资源减少,当地渔民渐渐开始围塘进行人工养殖。而真正促使青蟹养殖在三门全县铺开的契机,是一场台风带来的灾难危机。
1997年11号台风给三门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被海水浸泡过久的土地因盐碱过高,短期内无法再种植粮食、柑橘、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穷则思变,位于花鼓漫岛的涛头村率先想到了“在海靠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种改养,养殖青蟹,效益比耕种旱地高出5至8倍。尝到甜头的涛头村民迅速扩大了养殖面积,周边乡镇也纷纷效仿,在“涛头模式”的带动下,青蟹养殖产业迅速在三门县铺开。
一只青蟹带动了一方产业。从被动养殖到争相养殖,从零星养殖到跟风养殖,经济效益促进三门青蟹产业的兴起,然而初时,青蟹养殖以粗放型混养为主,产量高,但产值不高,没有品牌,难以和其他产地青蟹拉开竞争差距。
一只蟹,成就一座城
面对青蟹产业的发展,三门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通过创新养殖模式,提高品牌价值;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着手,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打造“三门青蟹”致富金品牌。
三门县政府带领养殖户,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进行青蟹养殖技术攻关,探索出单养、混养、轮养、套养等多种养殖模式,推广健康养殖,青蟹产量和品质稳步上升。同时,还攻破青蟹越冬暂养这个传统难题,成功解决了春节前后市场供应问题。
货好也得勤吆喝,如何让三门青蟹真正“横行天下”,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金饭碗?
从2001年起,三门县在全国首家注册三门青蟹商标,并连续举办多届“三门·中国青蟹节”,利用“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十多年持续不断的“组合拳”推动下,“三门青蟹”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渔业博览会等金奖。
“三门青蟹”的品牌打响提升了三门整体形象,带动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效益显著,也为那些围着青蟹忙碌的人们带来一份好收益。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青蟹销售旺季过去,三门大塘村的村淘“阿花”叶卫娥和家人才稍稍缓口气。“每年中秋前后几天都是青蟹销售旺季,每天都两三百单,我们一家从早上4-5点开始收蟹、打包、写单、包装、发货,忙到晚上8点左右。”
叶卫娥介绍,随着三门青蟹名声响亮,今年国庆期间,一些来自杭州、温州的客人都说不用快递寄,选择上门自提,同时也把参观养殖塘,吃吃农家菜作为国庆行程的一部分。
据了解,截至2017年年底,三门全县共有青蟹养殖面积8.8万亩,青蟹养殖合作社有258家,从事有关产业达10万多人;总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总产值6亿多元,与青蟹相关养殖产业产值近23亿元,“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40多亿元。
多措并举,让发展可持续
如今,“三门青蟹”俨然是三门的一张“金名片”,也是三门当地青蟹产业人端在手里的“金饭碗”。
而“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好这张金名片”,已经成为三门当地共识。
对此,三门县青蟹行业协会会长丁明标说:“三门青蟹的品牌创立不易,需要三门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和维护,特别需要我们青蟹养殖户和贩销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遵守行业自律公约,维护市场秩序,让三门青蟹‘爬’得更远。”
为推进青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三门制定了《三门青蟹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深化资源保护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资源、品牌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青蟹市场,全面提升三门青蟹产业水平和品牌竞争力。
在品牌营销方面,三门将继续推进全方位营销,稳定传统销售环节,创新发展适应现代消费特点的连锁、配送、专卖、直销等新型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淘宝电商、微信电商和社区电商,实行精准营销;积极拓展国内华东和周边市场,积极进军海外市场,让三门青蟹走得更远。
在推动产业融合方面,深入挖掘青蟹产业文化,通过“美丽鱼塘”等建设,发展一批集养殖、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以蟹文化为特色休闲渔业旅游带,满足全域旅游需求。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构建‘三门青蟹’品牌建设长效机制,做强做优青蟹产业,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让青蟹成为三门人长长久久的‘金饭碗’。”三门县青蟹产业办负责人严西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