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西部山区有一个小山村,名为桥亭居。虽身处大山,却因洁净优美的村居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及温润友善的君子之风而成为全国文明示范村,广为人识。桥亭居是如何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
文化之美充实人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早在解放前,桥亭居已是宁溪的经济文化中心,村民大多从商,虽处黄岩西部山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富裕村”。
近年来,桥亭居更是因地制宜,开发零散土地,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建成160余间平房,吸引了模具工业和塑料制品等行业入驻,村里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邻里之间多多少少会有小摩擦,但我们争取大事不出村,从源头解决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村民生活富裕,因为经济引发的矛盾倒是很少见。”桥亭居村委会主任陈华中说,在让村民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还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事干了,鸡毛蒜皮的事儿也就少了。
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其他村子的不少村民靠打牌、搓麻将打发时间,而桥亭居村民的娱乐活动却是拉胡琴、下棋、“作铜锣”……自学、自编、自唱,文化的种子早已深植在代代桥亭居村民的心中。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俱乐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艺宣传队,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群众文艺队伍,这个小山村在文化滋养下,逐渐发展为现在的生态、文明、和谐村庄。
近年来,桥亭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牢筑硬件基础,繁荣村居文化,让文明乡风拂及每一个角落,浸润每一颗人心。
“桥亭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农家学习会馆等文娱中心成为了大伙茶余饭后学习锻炼的好去处。”这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也避免不良消遣方式和腐朽文化的死灰复燃。
陈华中说,在推进群众文化的过程中,村里赌博、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少了,读书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浓了,来宁溪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喜欢住在桥亭居。
优质文化满足精神追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宁溪都会举办灯会活动,这一习俗是从宋末元初就传下来的,其自发的主办单位,就是桥亭居村委会。
“作铜锣”是宁溪特有的民间大型器乐合奏曲,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以及市、区两级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让这一文化瑰宝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一直负责桥亭居文化的村妇女主任陈慧萍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积极开展“作铜锣”的演奏练习,并邀请本村“作铜锣”传承人陈公云在家手把手教学。
“现在在宁溪会演奏作铜锣的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我们想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现在‘作铜锣’的专业表演队已经扩大到了43人。”陈慧萍说。
在桥亭居,像陈公云这样的“土艺人”还有不少。舞龙,也是桥亭居人的传统文化之一。陈慧萍说,自己小时候,每个节庆日,村里都有舞龙活动,但以前村里有个说法:女人不能舞龙。别说拿龙棍,就是摸一下龙头都是不被允许的。
“重男轻女的传统要不得。”20年前,因为老的舞龙道具破旧了,村里打算新买一条,刚担任妇女主任没多久的陈慧萍就站出来说:谁说女人不能舞龙?这次要买就买两条龙,男的舞一条,女的舞一条。
就这样,桥亭居有了一支独特的女子舞龙队伍。每逢活动,陈慧萍在龙前拿着龙珠,后面二十几个妇女举着龙棍,一路伴随古乐,翻腾起舞……
对于这里的群众来说,文艺活动早已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作铜锣队、舞狮队、排舞队、演唱队……桥亭居里大大小小的文艺队伍就有12支,凡是遇到重大节目,村民总是自发出演,从来不谈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