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台州  正文

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建设美丽台州 拆出人民幸福感
2018-07-16 10:04:34 来源: 台州日报 陈兴多 黄保才 林 霞

  图为征迁干部在听取困难群众的意见。  

  葭沚,处于江边,长满芦苇,因而得名。“葭”,即是水边芦苇,“沚”,为水边洼地。

  历史上,葭沚水城曾是闽浙贸易港埠,商贾云集、繁荣一时,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是整个台州地区最繁荣的区块之一。当时,葭沚老街内拥有相当规模的“当店”三家,药号、酒坊、书场、茶楼、剧社等一应俱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被誉为“小上海”。

  然而时光流转,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加快和一代代年轻人对现代生活、人居环境的追求,加上商业业态的不断创新,葭沚老街荣光不再。功能老化衰退、整体风貌杂乱、人居环境品质下降、基础设施陈旧……一系列的问题日益凸显。

  城,看不清了;街,走不进了;人,也留不住了。因为危旧楼房林立、基础设施陈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谓是“水深火热”——一下大雨,老街就会积水,一有火苗,老屋就可能成片起火。

  “希望早拆迁早安置,让我们老百姓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在老街生活了几十年,73岁的徐凤菊渴望着搬迁。

  一刻也不能再耽搁了!

  站在历史新起点,椒江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大步迈进滨江时代,打造山海水城核心区,规划开发建设“一江两岸”。先行启动的,正是葭沚水城和江岸尚城的征迁建设工作。

  一场椒江撤市建区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力度最强的旧城改造工程打响了!椒江铁军紧盯目标,日夜奋战,3个月内规划设计、融资及班子搭建、拆迁政策公布等一气呵成!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算到底,一个政策讲到底,一支笔签到底。”在征迁工作中,椒江始终坚持依法拆迁、公平拆迁、干净拆迁、和谐拆迁,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自2017年4月7日进场丈量至今,已经完成了2842户民房、215家企业签约,拆除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拆出用地千余亩。

  400多个日日夜夜,3000余份拆迁协议,一个个打动人心的征迁故事,椒江征迁干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和谐拆迁”的动人篇章!

  “五皮”精神,融化坚冰

  都说征迁是天下第一难,难在哪里?难在历史遗留问题,难在协调群众利益。

  在葭沚,情况更加复杂。

  比如,在土地性质上,水城区块有国有出让、划拨土地,集体土地、集体划拨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综合用地,籍贯用地等,而且各类型土地相互交杂,界址不清。

  在征迁对象方面,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身份复杂,有纯居民,有农民,有渔民,也有农嫁居、农居混合户等。

  此外,还有房屋产权来源复杂、房屋权属争议较多、房屋改变用途普遍、房屋土地权证存在差错、困难家庭占比较大等等难题。

  这些难点,是造成葭沚征迁二十年来踟蹰不前的原因之一,也让很多经历过的老干部记忆犹新。

  “葭沚征迁,不是‘变戏法’,双眼一眨,就能小鸡变老鸭!”熟悉情况的椒江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小德说。

  椒江铁军没有退缩,他们相信,总有千方百计,对付千难万难。如果说,葭沚征迁是一座万仞冰山,那么,征迁干部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凿出通衢大道,用自己的真心融化万年坚冰!

  打破困局并不容易。时任葭沚街道办事处主任、水城指挥部指挥的金耀华回忆,征迁工作刚刚启动的时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群众不了解政策,对征迁很是抵触,征迁干部不但讲不上话,也进不去门,就算碰上了,也是挨骂。

  进场丈量的第一天,许多干部“铩羽而归”,但是,他们没有气馁。门进不去,就隔着窗户讲;征迁户不愿意见面,就想方设法找到他们的亲戚朋友,走“迂回”路线,宣传征迁政策;面对面坐下了,一边挨着骂,一边记着征迁户的诉求。

  征迁干部没有了休息日。有些征迁户白天上班,夜晚在家,就专挑晚上去做工作;有些征迁户中午回家做饭,就准点在家门口等着。上门最多的一户,征迁干部前后走访了112次。

  葭沚街道党工委书记、“一江两岸”葭沚片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严秀全主动认领包干未签约征迁户,不断走访联系,到一线破难攻坚。

  已经退休多年的李荣江,再一次“披挂上阵”。这位“浙江骄傲”人物,曾经在玉环山区蹲守了八年,留下了村民“五留老李”的佳话。这一次,葭沚水城征迁,老李回来了。“我是葭沚的老书记,对这里,我有感情。”1951年出生的老李,跟其他人一样奔波在征迁一线,一个四合院的中堂分割,老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做工作;一个姓金的征迁户,老李前前后后跑了50多趟……

  征迁干部陶国震爱好摄影,每年,他都会利用假期出一趟远门,带回一摞漂亮的照片。来到水城指挥部,陶国震曾开玩笑说,自己没有别的要求,只想要一个假期。可是,当征迁工作展开,陶国震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征迁户有时间,我们就有时间!”走访、看房、给群众当参谋……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7+黑”变成了常态。

  当时抽调来的征迁干部戴国法,为了见征迁户一面,连续一周蹲守到深夜;另一位干部张卫敏,在第13次拜访征迁户时遭遇暴雨,他不顾雨势坚持走访,终于敲开了户主的家门;几个村的村“两委”也“进驻”了指挥部,村干部们主动认领包干,带头走街串巷宣传政策……

  征迁干部的不厌其烦和真心相待,不但最终叩开了征迁户的家门,更叩开了他们的心门,来到指挥部咨询和签约的群众越来越多。

  尚城指挥部副总指挥叶呈斌几乎跑遍了整个椒江,为的就是帮助搬迁企业寻找厂房。尚城区块企业众多,不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征迁工作就不可能顺利推进。为此,尚城指挥部上下跑企业、跑部门,想方设法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工作没有秘诀,就是双脚勤、嘴皮勤。”叶呈斌说。

  五洲实业总公司董事长陈百有带领村干部日夜走访,因为时间紧,办公桌就成了他的餐桌。有时候,群众上门来了,正在匆忙吃饭的他立刻扔下碗筷,详细讲解政策。时间一久,冒着热气的米饭变成了冷饭,面条变成了面疙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洲村完成了水城丈量的“第一尺”,民房的“第一签”“第一拆”。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市委提出“五皮”招商精神,椒江铁军将这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用在征迁工作中,踏破铁鞋、磨破嘴皮、踩破门槛,叩开了迈向滨江时代的大门。

  带着深情,服务有心

  征迁路上,最怕什么?很多干部回答:到了群众家里,不怕挨骂,就怕看到‘水缸锅灶连门床’。

  “有些拆迁户,不是不想拆,不是想‘敲竹杠’,他们确实有难处。”“一江两岸”葭沚水城征迁指挥部指挥鲁才强说。

  他回忆,有一位征迁户,迟迟没有签协议。于是,鲁才强找到征迁户家里。                   

标签: 干部;水城;椒江;指挥部;拆迁;用地;老街;工作;困难群众;坚冰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