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台州  正文

童装产业撑起乡村致富梦 日益重视本土品牌打造
2018-06-12 10:33:45 来源: 台州日报 李平

  洪家街道墩头方村,村民通过横机加工童装针织衫。

  椒江洪家街道灵济童装在全国针织童装行业是一块铮亮的招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里的生产企业已经遍布当地灵香店村、挡港桥村、坦邱村、王桥村、墩头方村、上洋邱村等6个村,并形成了针织童装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童装生产专业村

  走进洪家街道墩头方村,沿着村道一路前行,阡陌农田和成排成栋的民宅相映成趣,不少民宅外墙上悬挂着“某某童装”“横机出租”“套口加工”等醒目的招牌。走近细听,家家户户都传出了轰鸣的机器声。

  据了解,墩头方村不是个大村,全村共140户,478人,但家家户户都从事着与童装产业相关的工作:或开办工厂,或来料加工,或从事设备维修技术培训……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鼎盛时期,墩头方村拥有童装企业40多家,全村外来人口达300多人。

  今年,墩头方村在建设村文化礼堂。

  村党支部书记方钦贵也在梳理本村的发展史,并向各家各户征集以前童装生产的旧机器、老物件。

  村民从做羊毛衫起家

  方钦贵告诉记者,墩头方村村民从事服装生产,萌芽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是当时村民农闲时填补家庭开支的一个手段。

  “我们打听了下,第一台私人手摇横机是1977年买的,当时我们这边有个灵济羊毛衫厂,有基础。”方钦贵说, 村里最初做的衣服不是童装,而是成人的针织衫。大家花上四五天工夫,赶工出几十件衣服,送到路桥市场上叫卖。

  受市场行情影响,此后十几年,墩头方村的服装加工也仅限于小打小闹,大户家里也仅有几台机器。

  1995年前后,当地服装从业者在外地考察时,从广州童装产业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并将童装生产引回灵济。

  依托路桥兴旺的市场,以及比广州更低的成本优势,短短几年间,灵济的童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洪家街道乃至椒江区的特色块状经济。

  童装产业链不断完善

  墩头方村也成了典型的童装产业村。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毛纱的购买量从“几斤”变成了几十吨,产能从一天几百件到几千件。

  根据村里初步估算,2017年,墩头方村童装产值超过5000万元。

  方钦贵介绍,墩头方村童装生产是典型的家庭式工厂,村里具有生产针织童装完整的产业链,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或多或少参与到相关加工环节中。

  今年63岁的郑夏芳老人家中摆着两台络毛纱的机器,她和老伴两人守在机器前,随时更换纱团。

  郑夏芳告诉记者,从手摇到电动,夫妻俩络毛纱已经15个年头了.每年从五六月份忙碌到年底,也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日益重视本土品牌打造

  方钦贵介绍,在发展过程中,墩头方村的童装产业也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加强品牌建设管理,提升产品创新设计能力。

  “说老实话,以前的产品价格低,质量也差,7天以后就起球。现在大家都讲质量,要求舒适,基本上是全棉,或者羊绒等高档面料,产品价格就上来了。”方钦贵说,近几年,大家都在款式和面料上做文章的热情也大大提高,去日本或韩国寻找设计灵感也成了家常便饭。此外,童装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家家户户都注册了自己的品牌。

  随着家庭式作坊的童装生产企业越聚越多,墩头方村的童装产业也面临着消防安全的挑战。

  为此,墩头方村也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方钦贵介绍,近年来,墩头方村的童装家庭作坊正逐渐将生产线化整为零,将童装加工按照工艺流程专业化分工,并让工人分包到户进行配套性生产。“络纱、横机编织、套口等环节都分出去做了,衣服成型后,厂家再拿回来整烫、包装、销售。”

  这种生产方式也受到了当地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

  来自安徽的郑然然前几个月还在工厂上班,随着孩子暑假的临近,她离开工厂并从童装厂承接了童装套口缝合的业务居家工作。

  “居家工作,时间灵活,带孩子也更方便。手脚快的,一天收入两三百元。”郑然然说。

标签: 童装;洪家街道;生产;方钦贵;童装产业;羊毛衫;产业链;品牌;村民;专业村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