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绝学”倾囊相授 绍兴迎来首批学医“洋学生”
2019-03-19 09:20:23
来源: 绍兴晚报 记者 陈乙炳

1.jpg

  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带着“洋学生”查房

2.jpg

   来自索马里的留学生小龙

  “绍兴也有‘洋医生’了?”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部,不少患者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原来,从去年底开始,医院多了不少穿白大褂的“洋面孔”。不过,他们还不能称为医生,而是跟着绍兴医生学习中国医术的留学生。作为首批来绍兴学医的“洋学生”,他们总人数有40名,从去年起,陆续进入绍兴的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漂洋过海到绍兴学医的“歪果仁”(网络流行语,即外国人),在中国文化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有患者点名要“洋医生”换药

  昨天上午约8点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谢建平正在查房,他的身后跟着一名非洲小伙,身高一米八、寸头,露着一口白牙,一直乐呵呵在笑。小伙叫阿哈迈德,小龙是他的中文名。

  记者看到,谢医生在和病人沟通时,小龙一边仔细听,一边快速用英文在一张纸上记下病人的病情。每检查完一个病人,谢医生都会和小龙用英文聊几句,“我工作后,很多英文单词都忘了,小龙给了我重新学习的机会,感觉特别好。”谢医生说。

  小龙今年24岁,索马里人,现在跟着导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承龙,把脉问诊做手术。熟悉小龙的人都知道他很热情,见人爱打招呼,也爱笑。“有时导师忙,我会跟着其他医生查房,做手术,每天我也很忙的。”他用中文跟记者交流。

  在病房,一些新入住的病人看到小龙,忍不住有点吃惊,“怎么有个外国人在这儿?”再听他开口说话,一口流畅的中文,更是吓一跳。好在小龙有经验,几句话、一脸笑容,就让彼此熟络了。有些病人特别有意思,换药时都念叨着让小龙来,有时没看到人,还会问“那个非洲小伙怎么没来”。“我经常跟病人,还有他们的家人聊天,现在会讲一点绍兴话,太难了,比东北话难多了,哈哈。”小龙说。

  算起来,小龙已经在中国生活5年了。

  小龙大学本科是在吉林上的,学的是临床医学。毕业后他回国待了一年。2018年春,看到绍兴文理学院的招生信息,他一下子心动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绍兴文理学院的研究生,没想到被成功录取。“在(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上了半年课,我就一直待在医院做临床实践了。”小龙说,他现在的专业是神经病学,学成毕业后,他将回国做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绍兴导师“绝学”倾囊相授“洋学生”

  如今已在医院实习4个月的小龙,忙得不得了。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7点半赶到医院,8点半和医生一起查房。接下来就是他的自选动作:如果导师在门诊,他就坐一旁听着;如果医生有手术,他就跟着做个帮手;再有就是看看医学书籍。

  “一般下午5点半我才‘下班’,然后骑车赶回学校。”小龙说,有时老师做手术到晚上八九点,他也跟到那时才回校。周末,他也喜欢待在医院里,“他只要肯学,哪个医生都可以跟。”导师吴承龙说,小龙一周要跟着老师做5~10台手术。跟着老师上手术台,他会在旁边观摩,也会配合主刀医生,做一些穿刺的工作,平时还会参与病人的术前谈话、查房。他很珍惜这些实践经验,很好学,进步也很快。

  在小龙学习期间,导师吴承龙打算将4门“绝学”传授给他,包括急性脑卒中处理、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血浆置换、面肌痉挛肉毒毒素治疗等。小龙讲中文很溜,但认字还有待提高。“我们专门给他买了全英文的医学书,你看,他真的很用功,书都翻旧了。”吴承龙说。

  对于有些人觉得国外的医疗设施更好、医生医术更高超的说法,小龙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说,中国的医疗技术比索马里好多了,他和朋友们交流时也都认为,中国手术现在做得比国外多,技术上其实没有多少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

  “在中国,有些病人不太尊重医生,(病人)觉得已经付了那么多钱,医生就要把他所有的病都看好,这是不对的,医生被病人杀或者打,这在国外很少发生。”小龙说。

  在中国当医生,感觉怎么样?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小龙深有感触地说,“每天看这么多病人,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像我的导师夜深了还在做手术,太辛苦了。”

  中国的患者也给了小龙很深的触动。在门诊室,小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前不久被查出了癫痫。她很着急,隔几天就会来找小龙的导师咨询,每次来都是静静地等其他患者看完了病,她才开口说话。“她总是问,‘儿子去上班了,对病情会不会有影响?儿子得了这病,我们该怎么帮他?’我看得出来,她很着急,巴不得生病的是她,而不是儿子。母爱太伟大了!”小龙说。

  “洋学生”将成绍兴医学、文化传播使者

  其实,小龙并不是唯一一个到绍兴学医的外国学生,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就有7人,“心内科、肾脏科、检验科等好几个科室都安排了‘洋学生’,接下来还会接收好几个。”该医院相关负责人称。

  28岁的尼泊尔人阿德什也是其中一位,从去年9月开始,他大部分时间也待在医院,跟随心内科主任医师池菊芳学习。“过年我没回家,中国朋友请我吃饭,还给我发红包。”大学本科在云南大理一所大学就读的阿德什告诉记者,本科毕业后,他回国做了一年实习医生,之后选择到绍兴继续深造。“中国的中医很神奇,我很想学,可惜我的家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中药材不好找。”阿德什遗憾地摊了摊手。

  另一位中文名字叫王子的外籍学生,也来自索马里。“刚到绍兴时,我只认识2个中国朋友,现在有10多个了。”26岁的王子告诉记者,他是在中国东北的一所大学读的本科,“绍兴(人)很友善,气候也比(中国)北方暖和,北方真的太冷了。”他笑着说,在读本科时,他就听朋友说起过绍兴,很向往到这里来,所以得知绍兴的大学在招生,他便报考了研究生。“我现在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喜欢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对了,绍兴的臭豆腐也很好吃,哈哈。”他说。

  “去年,我校获批新增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次招收国际研究生来绍兴深造。”绍兴文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冯燕告诉记者,2018年,该校正式注册的国际研究生有297人,其中40人攻读临床医学专业,他们来自尼日利亚、美国、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等9个国家。“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的,医学院会安排(他们)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联系医院落实好临床实践。”

  “去年已经有10名国际研究生到绍兴的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剩下的30人,我们会陆续安排他们去医院学习。”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油迪告诉记者,从医院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洋学生”在医院的表现都很不错,“中文够好,学业够突出,赢得了导师的心。”

  “洋学生”到绍兴学医,对绍兴意味着什么?“通过‘洋学生’,绍兴的医术被传播到了国外,并在国外落地开花,同时带走的还有绍兴的文化和绍兴人民的友善。”冯燕说。“回国工作后肯定会遇到很多诊治方面的问题,我可以通过‘远程会诊’让绍兴的老师提供帮助。”“洋学生”小龙说。

标签:医生;洋学生;学生;索马里;查房;人民医院;中国;导师
编辑:白璐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导师“绝学”倾囊相授 绍兴迎来首批学医“洋学生”
2019-03-19 09:20:23 来源: 绍兴晚报 记者 陈乙炳

1.jpg

  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带着“洋学生”查房

2.jpg

   来自索马里的留学生小龙

  “绍兴也有‘洋医生’了?”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部,不少患者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原来,从去年底开始,医院多了不少穿白大褂的“洋面孔”。不过,他们还不能称为医生,而是跟着绍兴医生学习中国医术的留学生。作为首批来绍兴学医的“洋学生”,他们总人数有40名,从去年起,陆续进入绍兴的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漂洋过海到绍兴学医的“歪果仁”(网络流行语,即外国人),在中国文化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有患者点名要“洋医生”换药

  昨天上午约8点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谢建平正在查房,他的身后跟着一名非洲小伙,身高一米八、寸头,露着一口白牙,一直乐呵呵在笑。小伙叫阿哈迈德,小龙是他的中文名。

  记者看到,谢医生在和病人沟通时,小龙一边仔细听,一边快速用英文在一张纸上记下病人的病情。每检查完一个病人,谢医生都会和小龙用英文聊几句,“我工作后,很多英文单词都忘了,小龙给了我重新学习的机会,感觉特别好。”谢医生说。

  小龙今年24岁,索马里人,现在跟着导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承龙,把脉问诊做手术。熟悉小龙的人都知道他很热情,见人爱打招呼,也爱笑。“有时导师忙,我会跟着其他医生查房,做手术,每天我也很忙的。”他用中文跟记者交流。

  在病房,一些新入住的病人看到小龙,忍不住有点吃惊,“怎么有个外国人在这儿?”再听他开口说话,一口流畅的中文,更是吓一跳。好在小龙有经验,几句话、一脸笑容,就让彼此熟络了。有些病人特别有意思,换药时都念叨着让小龙来,有时没看到人,还会问“那个非洲小伙怎么没来”。“我经常跟病人,还有他们的家人聊天,现在会讲一点绍兴话,太难了,比东北话难多了,哈哈。”小龙说。

  算起来,小龙已经在中国生活5年了。

  小龙大学本科是在吉林上的,学的是临床医学。毕业后他回国待了一年。2018年春,看到绍兴文理学院的招生信息,他一下子心动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绍兴文理学院的研究生,没想到被成功录取。“在(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上了半年课,我就一直待在医院做临床实践了。”小龙说,他现在的专业是神经病学,学成毕业后,他将回国做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绍兴导师“绝学”倾囊相授“洋学生”

  如今已在医院实习4个月的小龙,忙得不得了。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7点半赶到医院,8点半和医生一起查房。接下来就是他的自选动作:如果导师在门诊,他就坐一旁听着;如果医生有手术,他就跟着做个帮手;再有就是看看医学书籍。

  “一般下午5点半我才‘下班’,然后骑车赶回学校。”小龙说,有时老师做手术到晚上八九点,他也跟到那时才回校。周末,他也喜欢待在医院里,“他只要肯学,哪个医生都可以跟。”导师吴承龙说,小龙一周要跟着老师做5~10台手术。跟着老师上手术台,他会在旁边观摩,也会配合主刀医生,做一些穿刺的工作,平时还会参与病人的术前谈话、查房。他很珍惜这些实践经验,很好学,进步也很快。

  在小龙学习期间,导师吴承龙打算将4门“绝学”传授给他,包括急性脑卒中处理、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血浆置换、面肌痉挛肉毒毒素治疗等。小龙讲中文很溜,但认字还有待提高。“我们专门给他买了全英文的医学书,你看,他真的很用功,书都翻旧了。”吴承龙说。

  对于有些人觉得国外的医疗设施更好、医生医术更高超的说法,小龙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说,中国的医疗技术比索马里好多了,他和朋友们交流时也都认为,中国手术现在做得比国外多,技术上其实没有多少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

  “在中国,有些病人不太尊重医生,(病人)觉得已经付了那么多钱,医生就要把他所有的病都看好,这是不对的,医生被病人杀或者打,这在国外很少发生。”小龙说。

  在中国当医生,感觉怎么样?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小龙深有感触地说,“每天看这么多病人,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像我的导师夜深了还在做手术,太辛苦了。”

  中国的患者也给了小龙很深的触动。在门诊室,小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前不久被查出了癫痫。她很着急,隔几天就会来找小龙的导师咨询,每次来都是静静地等其他患者看完了病,她才开口说话。“她总是问,‘儿子去上班了,对病情会不会有影响?儿子得了这病,我们该怎么帮他?’我看得出来,她很着急,巴不得生病的是她,而不是儿子。母爱太伟大了!”小龙说。

  “洋学生”将成绍兴医学、文化传播使者

  其实,小龙并不是唯一一个到绍兴学医的外国学生,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就有7人,“心内科、肾脏科、检验科等好几个科室都安排了‘洋学生’,接下来还会接收好几个。”该医院相关负责人称。

  28岁的尼泊尔人阿德什也是其中一位,从去年9月开始,他大部分时间也待在医院,跟随心内科主任医师池菊芳学习。“过年我没回家,中国朋友请我吃饭,还给我发红包。”大学本科在云南大理一所大学就读的阿德什告诉记者,本科毕业后,他回国做了一年实习医生,之后选择到绍兴继续深造。“中国的中医很神奇,我很想学,可惜我的家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中药材不好找。”阿德什遗憾地摊了摊手。

  另一位中文名字叫王子的外籍学生,也来自索马里。“刚到绍兴时,我只认识2个中国朋友,现在有10多个了。”26岁的王子告诉记者,他是在中国东北的一所大学读的本科,“绍兴(人)很友善,气候也比(中国)北方暖和,北方真的太冷了。”他笑着说,在读本科时,他就听朋友说起过绍兴,很向往到这里来,所以得知绍兴的大学在招生,他便报考了研究生。“我现在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喜欢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对了,绍兴的臭豆腐也很好吃,哈哈。”他说。

  “去年,我校获批新增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次招收国际研究生来绍兴深造。”绍兴文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冯燕告诉记者,2018年,该校正式注册的国际研究生有297人,其中40人攻读临床医学专业,他们来自尼日利亚、美国、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等9个国家。“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的,医学院会安排(他们)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联系医院落实好临床实践。”

  “去年已经有10名国际研究生到绍兴的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剩下的30人,我们会陆续安排他们去医院学习。”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油迪告诉记者,从医院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洋学生”在医院的表现都很不错,“中文够好,学业够突出,赢得了导师的心。”

  “洋学生”到绍兴学医,对绍兴意味着什么?“通过‘洋学生’,绍兴的医术被传播到了国外,并在国外落地开花,同时带走的还有绍兴的文化和绍兴人民的友善。”冯燕说。“回国工作后肯定会遇到很多诊治方面的问题,我可以通过‘远程会诊’让绍兴的老师提供帮助。”“洋学生”小龙说。

标签: 医生;洋学生;学生;索马里;查房;人民医院;中国;导师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