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盎然。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的茶山嫩芽勃发,几位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正在忙着春茶采摘。她们要用最好的茶,带着外婆坑村的深情厚谊,迎接一拨拨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是新昌大山深处特有的一道风景。来自全国10多个少数民族的30多位女性生活在这里,与本地村民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近年来,外婆坑村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响“江南民族村”品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10多个民族一家亲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20世纪80年代末,外婆坑村村民自编的这两首打油诗,折射出该村当时的窘况。1988年,全村400多人仅有耕地27亩,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有38个光棍,被称为新昌的“光棍第一村”。
外婆坑村支部书记林金仁说,为了脱贫,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年轻村民在云南、贵州等地打工,回家时还带来了媳妇。
苗族的郑功花就是最早一批来这里安家的少数民族妇女。当时听不懂当地方言的她,如今已是一口地道的新昌话。若不是身上那一套鲜艳的民族服饰,几乎看不出她是外来媳妇。在外婆坑,这样的少数民族妇女并不少见。全村现共有158户501人,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就有35人,分别来自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年,外婆坑村重视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利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长组建了外婆坑少数民族表演队,还编排了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到各地表演。同时,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妇女定点、定时开展活动和交流,村里还特意开设了少数民族活动室。
现在,这30多位原来只懂家务的家庭主妇已成了外婆坑村的种茶技术骨干和炒制能手,有5人还获得了厨师证。每遇重大节日,她们就成了村里最活跃的群体,吹叶子舞、剪花窗……她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地,本地村民也加入了她们的行列,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相互交流、渗透、吸引和传承。
让“金凤凰”安居乐业
从云贵高原到江南水乡,相隔千山万水,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要留得住人先要留得住心。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尽快融入外婆坑村,当家人林金仁着实动了不少脑筋。
苗族人陈志凤,是到了外婆坑村才改的汉族名字。1993年,才20岁的她刚到这里,看到破破烂烂的外婆坑村,对比四季如春的云南家乡,心里便后悔不已。“但现在不一样了,日子很幸福。”陈志凤说,村子的变化离不开林书记。
要致富,先修路。林金仁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劈岩填土,激活了外婆坑的“造血”机能。路一通,样样通,外婆坑的康庄大道打通了,年轻人打开了眼界。
此后,林金仁顺时应势,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整个村子旧貌换新颜。
要留住人还得有像样的产业,种茶则成了这些少数民族“安居”的首选。王发梅就是尝到甜头的人。靠经营茶叶,她家一年能增加两三万元的收入。王发梅说,初来乍到时家里没电视、没手机,生活很无聊,但跟着村里乡亲上山采茶、种茶,日子慢慢充实起来,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段时间,她每天都会去山上照看自家的茶园,春茶丰收的时节快到了。
在外婆坑,有机绿茶田共有1500亩。村里成立了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统一生产、制作和销售,通过打响“外婆坑”龙井茶品牌,每年都可以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
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金凤凰”飞到了外婆坑村,村子里的民族特色也更加浓厚。将原生态的古村落风貌和民族风情完美结合,借助内外力,外婆坑开拓新的致富振兴路径,大力发展起乡村旅游。游客们纷至沓来,这些远嫁而来的姑娘们学制茶、学织布,有了脱贫的“金饭碗”,心也就留下了。
打造“江南民族村”品牌
如今的外婆坑村是绍兴乡村振兴的范本。有了经济基础,村里适时打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农闲时,这些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俗的媳妇们相聚在一起,在外婆坑这个大家庭里穿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唱民族歌,跳民族舞,举行泼水节、火把节,外婆坑也渐渐有了“江南民族村”的美誉。
彝族人熊友芬,在村里经营着一个土特产摊位,笋干、草药、红豆、茶叶,应有尽有。她销售的农产品,比别人价高,但客人还是络绎不绝。林金仁说,当初熊友芬嫁到村里时,他们家还是“困难户”。这些年靠着她的勤劳能干,家里早已脱贫,如今她儿子还考上了浙江大学。
何相求大妈的3个儿媳妇都是少数民族人,过去被人笑话,现在却让人羡慕不已。如今,她的3个孙儿孙女都是县重点中学的高材生。
45岁的杨火翠也是苗族人,她现在已是一名有着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那会儿村里发展乡村游,林书记让我卖土特产,我还不愿意。”杨火翠最终还是在村干部的鼓励下迈出了第一步。如今,她的土特产店搞出了名堂,还带着其他村民卖土特产,教他们如何致富。
同为少数民族的王富芬,如今已经是外婆坑村鼎鼎有名的“种茶大户”。她不仅自己种茶致富,还去家乡创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王富芬在家乡云南马关县承包5000亩茶园,把茶叶制成干茶再运到新昌卖。靠着她“引水活水”,家乡的亲戚如今也有了稳定收入。在家乡,王富芬逢人便说外婆坑的好,未来,她还打算领着更多的姐妹走上创富路……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林金仁说,为更好地打响“江南民族村”品牌,外婆坑还在不断动脑筋。为了壮大“民族村”,3年前村里还专门出台引进少数民族人员的奖励政策。今年5月,他们打算请专家把脉,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才,进一步提升“江南民族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