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孙端镇,是鲁迅先生外婆家,“在暮色下摇船听社戏”让很多游客向往。如今,让孙端镇更出名的,不仅是当地的秀美风光、民俗文化、名人轶事,还有该镇的移风易俗新风尚。
今年7月,孙端镇安桥头村、三条溇村、新河村和后双盆村被越城区定为“无礼金村居(社区)”创建试点,无论红白喜事,村民之间互相不收礼金。至今,该习俗已经推行半年,虽然没有送礼收礼的礼金往来,但村民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在互帮互助中变得更加和睦。
除陋习少了烦心事
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请客送礼名目繁多,很常见,有时一个月送礼多则数千,少则数百。关于这点,孙端镇村民感触很深,并也曾深受其害。
“以前,村里红白喜事都要大操大办,请客送礼必不可少。”孙端镇安桥头村党总支书记宣明德说,这样的大操大办不仅给村民带来经济压力,也形成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更严重的还在于,收礼可能引发一些矛盾纠纷。“有的兄弟姐妹间甚至因为所收礼金分配不均而吵架,我们村干部处理这种纠纷也很头痛。”宣明德表示,现在村民相互之间都不送礼金了,省去了很多麻烦事。“要在以前,每逢红白喜事都要专门摆一张桌子安排两个人写礼单、记账,村民来了首先排队送上礼金……事情非常多。”
“以前收礼都要还礼,今天你送我100元,下次我就得还你200元的礼。有的村民家庭比较困难,不去又怕驳了人家面子,虽然心里不情愿也只得去。”村民鲁华强说。
干部带头不收礼金
为刹住大操大办“面子风”,破解盲目攀比“人情网”,今年以来,越城区文明办全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特别提倡干部不铺张浪费,不收受礼金。孙端镇由此受到启发,认为要解决因收受礼金引起的矛盾纠纷,重点在摒弃陋习,关键要干部带头。
“先是镇党委政府研究,再经过各村负责人讨论,大家商量后一致认为应提倡白事从俭,喜事新办,不收礼金。”孙端镇党委书记吕钢强说,倡议发出后,镇里马上制定出台《孙端镇“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实施方案》,与全镇152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在农村,村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改变确实很难。”三条溇村党委书记许加兴回忆说,当时不少村民都持反对意见,认为不送礼金反而不好,觉得“白吃人家的饭,面子上过不去”。而更多人担心的是不让收礼了,以前送出去的礼就永远也收不回来了。
为此,三条溇村及其他试点村由网格长充当“信息员”、乡贤和老党员充当“劝导员”、村干部充当“监督员”,组建红白喜事理事会,发挥“连心桥”“老娘舅”作用,及时掌握村里婚丧嫁娶动态,坚持“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时间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户主思想工作。同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规章制度,规定“每次办酒不超过25桌,喜酒酒席每桌不超过800元,白事酒席每桌不超过600元,迎亲车队控制在6辆以内”等,受到村民一致响应。
12月初,恰好安桥头村村委会主任丁建海儿子结婚,丁建海以身作则,决定带头移风易俗:只请客不收礼!并很快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喜宴当天,村民们早早前来帮忙,部分亲戚朋友依然带了礼金,但都被丁建海一一谢绝。
村干部带头不收礼金,让村民们看到镇村摒弃陋习的决心。4个试点村“无礼金”工作推进半年来,红白喜事无一“破例违规”,在村文化礼堂、家宴中心举办的酒席,平均每场节约开支5万余元。
礼“轻”情更浓
不收礼金的传统在4个试点村扎了根,临近的几个村开始有了效仿的念头。10月中旬,孙端镇16个村全面推行“无礼金村”。
自从“不收礼金”得到广泛响应之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生孩子送鸡蛋,结婚帮忙张罗……不一定非要送礼金,这些小礼物、暖心行动也是表达邻里乡亲间感情的重要方式。前不久,三条溇村有位老人去世,村民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搬来自家的桌椅板凳,有的帮忙洗碗洗菜。老人的儿子感触地说:“父亲丧事从俭办理,大家来帮忙省了不少事。”
有的新人结婚还送起了一种“迷你新风红包”,红包内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印有倡导送礼金不攀比、以贺为重、以礼为轻等移风易俗内容。
孙端镇的几个村还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家宴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爱好文艺的村民自发组建了器乐队、腰鼓队、排舞队、戏曲队,这些文艺队伍成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主力军。
“在丧事的办理上遵从节俭,在喜事的办理上流行新办。让经济富裕的不铺张浪费,家境不宽裕的也不会感到低人一等。”越城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孙端镇试点的基础上,下阶段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无礼金村居(社区)”创建典型经验,让移风易俗在全区上下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