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本报刊登了《“五泄”=“五洩”?》一文,有不少读者向本报反映,地名“一名多写”的混乱远不止“五泄”,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路桥标识、地图、公交站牌上的“一名多写”
柯桥齐贤镇有个官湖沿村,而附近一条公路路标却变成管湖沿路,“官”与“管”的错乱,令当地村民一头雾水。
位于绍兴青甸湖至镜湖段有一座桥,名叫胡家滩桥。标识牌上写着:湖家滩桥,建成于2015年,监管单位:绍兴市交通运输局。“胡”还是“湖”,真的令人糊涂。
同样的情况,还有位于尹家畈至大林埠的嘉会桥,建成于1994年,桥梁上面写着烫金的嘉会桥三个字,但是标识牌上写着加会桥,监管单位:绍兴市交通运输局。“嘉”还是“加”,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呢?
其实,以上的“一名多写”,原因很简单,有关部门粗心大意,导致地名标识错字——“官湖沿”错写成“管湖沿村”、“胡家滩桥”错写成“湖家滩桥”、“嘉会桥” 错写成“加会桥”,实在太不该。
柯桥齐贤有一座小山,名叫金帛山,史传禹至涂山,诸侯执玉帛朝会于此,故名金帛山,但是在柯桥地图上,金帛山被标注为“金白山”。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在百姓心中是标准化地名象征,居然也有差错,令人不解。
在绍兴公交138路、158路、238路的站牌上,你会发觉有这样的站名:加会村、加会小学路口、西徐项、后渚及五丰。而据记者考证所知,应为嘉会村、嘉会小学路口、西徐巷、后诸及五峰。
“譬如,后诸是‘诸姓聚居,故名’。公交站牌上书以‘后渚’,实在令人费解。”一位贺姓读者激动地说,公交站牌上的错误地名如不及时更正,日子一久,将根深蒂固,极难纠正。
“畈”“坂”不分,令人无所适从
绍兴的地名中,有不少带有畈字,就越城区而言,有花园畈、罗门畈、白马畈、望花畈、鞋子畈,等等。
到了柯桥区,地名中的“畈”与“坂”有时混用。写“畈”的有漓渚镇黄山畈村、齐贤镇徐家畈。也有写成“坂”的,如尹家坂、沈家坂、小任家坂、西坂、丁家坂、上坂、坂湖等地名。
畈在诸暨也是一个常见的地名用词,市内有下畈、后畈、高畈、东畈、新畈、岩畈、泉畈、仕畈坞、下畈顶、黄畈阳、横畈塘、螽斯畈等带畈的地名50余个。
有诸暨读者向本报反映,譬如,诸暨应店街镇有个仕畈坞,地图上标成仕坂坞;同是在应店街镇有个伍堡畈,大路边的村口石碑写成伍堡坂;安华镇有个蔡家畈,地图上标成蔡家坂;山下湖镇有个竹浦畈,但是路标上写成竹浦坂。
对此诸暨文史爱好者认为,畈与坂,尽管字形、字音、字义都有差异,但是诸暨民间,两字统一读作fàn,在写法上,却一贯写作“坂”。
其实在古代,“坂”有两种读音,一读“fàn”,与“畈”音同,见《广韵》《集韵》《韵会》;一读“bǎn”,见《集韵》。当前一般工具书只收录后者而读“bǎn”,其意义则为山坡、斜坡等。
畈,读作“fàn”,亦见于上述三书,其意义为田畈、平畴。
《简明常用汉语字典》认为:“畈,用作村镇的名字。”查1985年浙江省地名委员会编纂的《浙江省乡镇村名手册》,其中乡镇中带“畈”者11个,带“坂”者1个。而这些地名中的“畈”与“坂”却常常混淆使用,且往往以“坂”代“畈”,即使用了“坂”字,也是读“fàn”不读““bǎn”。
然而,这种混乱现象不应该长期存在下去的。《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指出:“各类地名……均应按国家确定的规范汉字书写,不用自造字、已简化的繁体字和已淘汰的异体字。”
对此,《诸暨县志》的编纂者杨士安认为,地方志、路牌标识中“坂、畈”交叉使用的地名,均以改书“畈”字为妥,不要再在志书中使用那个“一与今音不合,二与地形不符的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