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出来的有机肥,都早早被‘订购’了。”昨天,上虞区长塘镇环卫所的负责人娄小珍告诉记者,自从镇里引进了“法宝”,原本备受嫌弃的笋壳变废为宝,成为周边绿化地的“营养餐”。
娄小珍说的“法宝”,是由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研发的“农村生活垃圾原位减量资源化设备”,它现在“定居”在长塘镇生活垃圾分类中心,24小时连续进料运行。
长塘镇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全年竹笋产量在1.5万吨左右,每年春笋上市时,大量笋壳来不及处理,虽也有勤劳的村民将其埋在竹山中发酵成“土肥料”,补养竹林,但大量无法处理的笋壳,只是堆放在房前屋后任其腐烂。今年以来,长塘镇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在全镇上下掀起了一场“垃圾革命”。“笋壳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丰富,发酵周期较长,需要数月甚至半年。现在使用从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引进的设备,发酵周期下降至半月左右。”据该镇农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分拣完毕的笋壳,用粉碎机粉碎,再通过有机物分离机将有机物剥离,经过高温、发酵成为有机肥。
这套设备今年3月中旬引进后,在今年的春笋季,分类中心的这套设备就消化了笋壳约15吨,提供生态有机肥约2.5吨。“现在不是产笋旺季,我们将收集分拣出来的菜叶等进行同样的作业,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生态化。”工作人员告诉说,考虑到当地群众接受这样的有机肥有一个过程,垃圾分类中心还进行“实验”,让中心的绿化地改“吃”有机肥。一段时间下来,花草和树木都长势良好。由于长塘各村现在绿化面积都较多,邻近的村庄纷纷上门“求肥”,中心生产的有机肥目前供不应求。
“不光是免费还‘绿地’,有的还将有机肥用于盆栽植物中,结果土质疏松透气,成效明显。”工作人员说,接下来他们还将尝试把有机肥“归还蔬菜地”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