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鹿亭乡的工作人员入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张波 何峰 摄)
▲余姚城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站。
◥余姚农村的再生资源回收站。
▶居民正在使用智能回收箱。(金丽月 何峰 摄)
制图 韩立萍
近年来,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已大大超过自然界的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让环境不堪重负。“垃圾革命”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已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生活习惯。
但是,垃圾分类只是“垃圾革命”的源头和开始,如何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实现可回收物的有效利用,让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废物处置无缝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余姚在我市率先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以建立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和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为核心,多渠道多模式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传统“破烂王”变身“回收小哥”
这一天,余姚市凤山街道东江社区的张大妈来到社区垃圾投放点,拨通布告栏上的联系电话,和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约定了上门服务的时间。“春节前买了不少年货,留下一堆纸板箱和瓶瓶罐罐。”她说,“前几年都是直接扔掉,现在有了规范的上门回收服务,我就放在阳台攒了起来。”
没过多久,余姚市振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摁响了张大妈家的门铃。和印象中的“破烂王”截然不同,上门回收的工作人员穿着绿色的制服,用“规范用语”问候张大妈,然后打包、称重、付钱。“他们上门回收就跟快递小哥收快件一样规范,交易完成后还有凭据,让人非常放心。”张大妈说。
余姚在我市率先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去年开始,该市以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和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为核心,培育龙头回收企业,探索建立“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回收体系,必须先解决‘谁来收’这个问题。以前,‘破烂王’鱼龙混杂,部分人员无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可谓乱象丛生,缺斤短两欺诈顾客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存在破坏环境和影响治安的隐患。”余姚市供销联社负责人赵阳军告诉笔者,再生资源本就价值不高,行业的不规范,导致老百姓对“破烂王”缺乏信任,影响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降低了再生资源的回收率。
去年,余姚有序推进废品回收站点整治,排摸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643家,发现有证的站(点)仅有161家,而无证的站(点)多达482家。“从排摸情况看,强化行业整治、加强流动收购人员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赵阳军说。为此,余姚从执业规范、着装标志、收购价格等方面加强引导,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逐步替代“小、散、乱”的回收站(点),改变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脏、乱、差”现象。
在此过程中,振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脱颖而出,成为余姚市资源回收的主要企业之一。“我们公司将绿色作为视觉主基调,对站(点)门头、室内背景、制度牌、价目表、工作服、上岗证、回收车辆进行统一布置。”该公司负责人诸焕忠说。与此同时,这家公司还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上门回收时的专业性、规范性,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完善回收体系助推垃圾“瘦身”
“城区和乡镇差异较大,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垃圾回收率。”余姚市供销联社负责人赵阳军说。
2018年,《余姚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在城区街道和部分乡镇先行试点。街道采取“站+智能”模式,即设置固定标准回收站和小区智能回收箱;乡镇采取“站+点”模式,即设置固定标准回收站和若干村级回收点。“在设置标准回收站的基础上,街道的每个小区按实际情况设置智能回收箱,统一由小区物业进行管理,而乡镇的每个建制村设置一个回收点。”赵阳军说,乡镇(街道)通过招标确定回收企业,由企业落实回收站(点)用房并自主经营。目前,余姚已在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并实现上门回收。
笔者在东江社区看到,小区里设有纸张、金属、塑料、玻璃和织物五分类智能回收箱,字体非常醒目。振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智能回收箱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记录居民每一次投放垃圾的时间和数量,并结合监控探头实现投放追溯,相关数据实时传至主平台。居民在完成垃圾投放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在手机端查询积分卡的变动。同时,积分兑换商品信息也实时回传至智能回收平台,由平台安排人员就近送货上门。各固定标准回收站则设置线下兑换平台,方便附近居民就近兑换。
位于四明山腹地的鹿亭乡已建成1个固定标准回收站、5个固定回收点及一座35平方米的固废分拣处理场所。“鹿亭乡去年开始推广垃圾分门别类闭环处理。对餐厨垃圾,通过有机处理还肥于田;对可回收垃圾,灵活采用上门收取、电话预约、分类箱自助投取等多种模式,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对有害垃圾,可交给垃圾收取员,也可到各村的‘鸡毛换糖’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对其他垃圾,外运后焚烧发电。”鹿亭乡副乡长林宇告诉笔者,运行一段时间后,垃圾减量效果明显,山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提高不少。数据显示,2017年鹿亭乡的垃圾外运量2049.57吨,2018年垃圾外运量1492.72吨,减量556.85吨,减少27.2%。“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垃圾革命’减量化、无害化的目标。”林宇介绍,“鹿亭乡处在四明山腹地,生活垃圾的减量,势必有利于四明山区域的生态保护。”
“鸡毛换糖”搭上互联网快车
再生资源回收是个古老的行当,在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年代,网络的力量自然不可或缺。
2017年年底,宁波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推出线上资源回收APP——“我要换糖”,市民可通过APP下单,足不出户就能预约上门收购。去年11月,余姚上线“我要换糖”APP和微信平台,开启了垃圾回收的“互联网+”模式,实现了上门服务和自愿交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回收方式。登录微信,笔者看到,线上平台显示了回收品种、价格、回收站点位、智能回收箱点位、回收热线电话等信息。“我要换糖余姚站”将回收区域覆盖主城区和部分乡镇,以低价值物品如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旧衣服织物、旧大件家具等回收为主,回收时间为早上8时至下午4时30分。市民只要用微信公众号或电话预约,就有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废旧物品,市民也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可用来兑换礼品。
“用互联网助力资源回收,加大宣传、提高知晓率很重要。”余姚市供销联社相关负责人说。自“我要换糖余姚站”APP上线后,先后开展了“四明广场再生资源回收推广活动”“塑料城再生资源回收推广活动”“余姚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培训”等活动,向市民倡导再生资源回收和低碳生活。同时通过当地报纸、电视台、微博、微信增加平台的曝光率,吸引粉丝,宣传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平台的使用率。
再生资源回收倒逼垃圾分类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能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能减少垃圾处置量,达到回收可用资源、降低处置成本、减少土地消耗的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市农村农业局的贾红军告诉笔者,从近几年农村工作实践看,设计建设合理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到村(点)定期、定点回收制度,对提升农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具有明显的作用。
笔者在余姚凤山街道东江社区垃圾回收站点的账本上看到,去年6月,随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完成,该社区的织物回收量从6月份的588千克上升到9月份的2385千克,矿泉水瓶回收量从6月份的816千克上升到9月份的1680千克,废铁回收量从6月份的686千克上升到9月份的1664千克。“回收体系运行后,前三个月回收物数量的上升非常显著,随后进入稳定‘爬坡’阶段。”振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驻东江社区工作人员说,这些多出来的“资源”以前被丢弃在垃圾堆里,成为环境的负担。
在阳明街道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11月,振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余姚城区的7家回收站开门营业,实现了主城区全覆盖;在小曹娥镇试点的基础上,向马渚、低塘、河姆渡等乡镇拓展。
“余姚在覆盖区域已建立起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橡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纺织物等七大类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体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在40%以上。” 赵阳军说,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倒逼可回收物的居民端实现分类,形成再生资源的供应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空间,这正是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