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中国饭碗”最坚实底座贡献“嘉兴力量”
2019-08-20 07:39:17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孔 越 通讯员 宋 瑜

res01_attpic_brief.jpg

  秀优5013、秀优7113、秀优4913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近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项目总体专家组会议,会上,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员等合作培育的三个材料,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对推动我国绿色品种体系建设,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取得的又一项喜人成绩。

  半个多世纪来,嘉兴的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南繁,实现了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到“秋种万颗粟,春收一粒种”无缝衔接的育种加代,为打造“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贡献“嘉兴力量”。而在成果频出的背后,是我市南繁育种团队几代人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氛围中,马不停蹄、年复一年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画里景】

  让一颗颗“金种子”飞向全国

  4月,临近中午的大漾试验田,阳光明媚,绿意青葱,稻穗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过30摄氏度的气温已经让人有了炎炎夏日的感觉。沿着田间的阡陌,一排排水稻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的稻株还顶着牛皮纸套,上面附着特殊的数字代码。这些,就是嘉兴水稻育种专家们的“宝贝”——人工授粉杂交后的材料。这些材料集中展示了嘉兴市农科院各个课题组的农业科研成果,它们在产量、外观、抗性方面各有千秋,好似一场“擂台赛”。

  仔细望向试验田,你会发现其中藏着好几位穿着绿色迷彩服、戴着大草帽的研究人员和科辅工,他们弯着腰或端详或拨弄着一株株水稻,好似在与水稻谈心。“我们就像是专业的‘媒人’,在为水稻们安排‘相亲’,希望它们完美结合孕育出更优良的种子。”

  两排巨大的椰树,从大门口径直通向嘉兴市农科院南繁工作生活基地的会议活动室,“汗水智慧凝成果千重浪时同庆大地丰收,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喜听农民欢笑”,一副对联醒目地贴在门口,镌刻在每一位南繁育种人的心间。

  从1965年开始,连续54年,嘉兴南繁科研工作者如同候鸟一般,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的直射变化而迁徙。他们利用南方冬季光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农作物加代、繁育、制种,成功培育水稻品种(组合)16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达7亿多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嘉兴作出了作为7000多年马家浜稻作文化发源地的独特贡献。

  【话变化】

  半个多世纪南繁接力只为大地丰收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在全省率先开启南繁征程。“以前从嘉兴到海南陵水,至少需要7天!”这是嘉兴老一代南繁育种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感叹。1974年冬天,姚海根第一次参加南繁,从嘉兴乘火车到广州,彻夜排队买票,辗转摆渡到海口,住一晚小旅馆,再从海口坐汽车到陵水,7天已经是最短的时间,若途中遇到船停开,票难买的情况,需要十一二天才能抵达。

  28.17亩的九田冻试验田是姚海根在海南的“家”,在这里他育成了103个水稻品种,形成了粳、糯、籼配套,早、中、迟搭配,丰、优、抗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界的一大传奇。今年76岁的他,走在试验田里依旧步履矫健,为了给记者讲解,他摘下一株稻穗,轻轻抚触,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你看,这一片水稻多整齐,它的名字叫秀水香1号,外形长得像泰国香米般细长,吃起来则像东北大米般软糯。这个品系我已经育了六七年了,就是希望我们江南也能种出高产又优质的‘东北大米’。”他说。

  高温下,他同年轻人一样,每天都亲自到田里进行观测、记载、选种。他说:“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就想继续为广大农民育种。”

  为了解决稻瘟病害,在田间搭一个草棚,横几块木板当床,一待就是半个月;被蚂蟥咬伤,感染发烧住进当地医院;生病了,带着满满一箱子药坚持到海南育种;突然下雨,不顾自己,却把衣服脱下来盖住水稻材料……这样的事例发生在一代又一代南繁育种人的身上,但他们却说,“很多人把我们想象成‘苦行僧’,其实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育种事业带给我们的成就感是十分美妙的。”

  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管理、杂交、选种、收割、脱粒……周而复始的工作枯燥而又艰辛,磨平了一位位科研人员最初的好奇,却坚定了他们为“稻田千重浪,天下仓廪实”而奋斗的信念,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让嘉兴展现了自己特殊的分量——

  2015年,“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所获得的科技进步最高奖;

  近几年育成品种占全省常规晚粳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嘉58、秀水134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育成的水稻品种全国每年推广面积保持在800万至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1.6亿公斤;

  2017年11月,省农业厅评选出了“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六席;

  2018年5月,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嘉丰优2号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是浙江唯一获奖品种;

  2018年,嘉善县干窑镇红菱农机专业合作社应用嘉兴市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嘉67和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技术,攻关田产量达759.70公斤/亩,百亩方达742.17公斤/亩,创造了当年浙江省单季常规晚稻高产最好成绩;

  2018年11月2日,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进行了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1号万亩示范方实收测产,200多亩攻关方最终测出亩产达到1052公斤,首次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关;

  2018年12月,省农业农村厅评选出“2018浙江好稻米”九个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四席,其中秀水香1号全票获评“最好吃稻米”。

  【画外音】

  南繁精神指引下的坚守与创新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南繁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南繁育种团队的精神感染着全院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大家围绕我市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建设和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氛围日益浓厚。”嘉兴市农科院院长程旺大说。

  在南繁精神的指引下,嘉兴市农科院围绕建设好“红船旁的农科院”新定位和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新目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与秀洲区等紧密合作,开展嘉兴北部低洼田种养结合模式构建及其机理研究,构建筛选了藕/鱼、南湖菱/鱼等4种主要种养结合模式,2011至2018年,全市累计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面积约8.1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8亿元;

  大力推广名特优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建成引种示范基地15个,开发新产品22个,累计推广5.4万亩次,新增效益6000多万元;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生物技术、食用菌等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南湖菱、莲藕等水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水蜜桃保鲜、鲜切莲藕贮运和电商葡萄贮运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我市蔬菜瓜果等产业兴旺;

  进一步深化与全市五县(市)两区的农业科技全面合作。在各地建立8个“水稻和经济作物主导产业综合科研示范基地”,全年可示范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达30万亩以上;

  与五芳斋集团和市供销社等联合发起组建浙江禾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打造从种子研发到米制品的“稻米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嘉兴水稻种业。


标签: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绿色超级稻;嘉兴;姚海根;推广;新品种选育;培育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为打造“中国饭碗”最坚实底座贡献“嘉兴力量”
2019-08-20 07:39:17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孔 越 通讯员 宋 瑜

res01_attpic_brief.jpg

  秀优5013、秀优7113、秀优4913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近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项目总体专家组会议,会上,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员等合作培育的三个材料,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对推动我国绿色品种体系建设,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取得的又一项喜人成绩。

  半个多世纪来,嘉兴的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南繁,实现了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到“秋种万颗粟,春收一粒种”无缝衔接的育种加代,为打造“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贡献“嘉兴力量”。而在成果频出的背后,是我市南繁育种团队几代人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氛围中,马不停蹄、年复一年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画里景】

  让一颗颗“金种子”飞向全国

  4月,临近中午的大漾试验田,阳光明媚,绿意青葱,稻穗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过30摄氏度的气温已经让人有了炎炎夏日的感觉。沿着田间的阡陌,一排排水稻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的稻株还顶着牛皮纸套,上面附着特殊的数字代码。这些,就是嘉兴水稻育种专家们的“宝贝”——人工授粉杂交后的材料。这些材料集中展示了嘉兴市农科院各个课题组的农业科研成果,它们在产量、外观、抗性方面各有千秋,好似一场“擂台赛”。

  仔细望向试验田,你会发现其中藏着好几位穿着绿色迷彩服、戴着大草帽的研究人员和科辅工,他们弯着腰或端详或拨弄着一株株水稻,好似在与水稻谈心。“我们就像是专业的‘媒人’,在为水稻们安排‘相亲’,希望它们完美结合孕育出更优良的种子。”

  两排巨大的椰树,从大门口径直通向嘉兴市农科院南繁工作生活基地的会议活动室,“汗水智慧凝成果千重浪时同庆大地丰收,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喜听农民欢笑”,一副对联醒目地贴在门口,镌刻在每一位南繁育种人的心间。

  从1965年开始,连续54年,嘉兴南繁科研工作者如同候鸟一般,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的直射变化而迁徙。他们利用南方冬季光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农作物加代、繁育、制种,成功培育水稻品种(组合)16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达7亿多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嘉兴作出了作为7000多年马家浜稻作文化发源地的独特贡献。

  【话变化】

  半个多世纪南繁接力只为大地丰收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在全省率先开启南繁征程。“以前从嘉兴到海南陵水,至少需要7天!”这是嘉兴老一代南繁育种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感叹。1974年冬天,姚海根第一次参加南繁,从嘉兴乘火车到广州,彻夜排队买票,辗转摆渡到海口,住一晚小旅馆,再从海口坐汽车到陵水,7天已经是最短的时间,若途中遇到船停开,票难买的情况,需要十一二天才能抵达。

  28.17亩的九田冻试验田是姚海根在海南的“家”,在这里他育成了103个水稻品种,形成了粳、糯、籼配套,早、中、迟搭配,丰、优、抗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界的一大传奇。今年76岁的他,走在试验田里依旧步履矫健,为了给记者讲解,他摘下一株稻穗,轻轻抚触,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你看,这一片水稻多整齐,它的名字叫秀水香1号,外形长得像泰国香米般细长,吃起来则像东北大米般软糯。这个品系我已经育了六七年了,就是希望我们江南也能种出高产又优质的‘东北大米’。”他说。

  高温下,他同年轻人一样,每天都亲自到田里进行观测、记载、选种。他说:“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就想继续为广大农民育种。”

  为了解决稻瘟病害,在田间搭一个草棚,横几块木板当床,一待就是半个月;被蚂蟥咬伤,感染发烧住进当地医院;生病了,带着满满一箱子药坚持到海南育种;突然下雨,不顾自己,却把衣服脱下来盖住水稻材料……这样的事例发生在一代又一代南繁育种人的身上,但他们却说,“很多人把我们想象成‘苦行僧’,其实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育种事业带给我们的成就感是十分美妙的。”

  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管理、杂交、选种、收割、脱粒……周而复始的工作枯燥而又艰辛,磨平了一位位科研人员最初的好奇,却坚定了他们为“稻田千重浪,天下仓廪实”而奋斗的信念,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让嘉兴展现了自己特殊的分量——

  2015年,“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所获得的科技进步最高奖;

  近几年育成品种占全省常规晚粳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嘉58、秀水134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育成的水稻品种全国每年推广面积保持在800万至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1.6亿公斤;

  2017年11月,省农业厅评选出了“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六席;

  2018年5月,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嘉丰优2号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是浙江唯一获奖品种;

  2018年,嘉善县干窑镇红菱农机专业合作社应用嘉兴市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嘉67和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技术,攻关田产量达759.70公斤/亩,百亩方达742.17公斤/亩,创造了当年浙江省单季常规晚稻高产最好成绩;

  2018年11月2日,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进行了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1号万亩示范方实收测产,200多亩攻关方最终测出亩产达到1052公斤,首次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关;

  2018年12月,省农业农村厅评选出“2018浙江好稻米”九个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四席,其中秀水香1号全票获评“最好吃稻米”。

  【画外音】

  南繁精神指引下的坚守与创新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南繁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南繁育种团队的精神感染着全院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大家围绕我市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建设和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氛围日益浓厚。”嘉兴市农科院院长程旺大说。

  在南繁精神的指引下,嘉兴市农科院围绕建设好“红船旁的农科院”新定位和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新目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与秀洲区等紧密合作,开展嘉兴北部低洼田种养结合模式构建及其机理研究,构建筛选了藕/鱼、南湖菱/鱼等4种主要种养结合模式,2011至2018年,全市累计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面积约8.1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8亿元;

  大力推广名特优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建成引种示范基地15个,开发新产品22个,累计推广5.4万亩次,新增效益6000多万元;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生物技术、食用菌等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南湖菱、莲藕等水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水蜜桃保鲜、鲜切莲藕贮运和电商葡萄贮运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我市蔬菜瓜果等产业兴旺;

  进一步深化与全市五县(市)两区的农业科技全面合作。在各地建立8个“水稻和经济作物主导产业综合科研示范基地”,全年可示范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达30万亩以上;

  与五芳斋集团和市供销社等联合发起组建浙江禾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打造从种子研发到米制品的“稻米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嘉兴水稻种业。


标签: 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绿色超级稻;嘉兴;姚海根;推广;新品种选育;培育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