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2点,斜桥中学一楼报告厅,一场开学典礼在此进行。
开学典礼前,有一个重头戏:为学校60多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发放奖学金。
这些奖学金全部来自“阮海瀛爱心公益基金”。
这是斜桥中学第二次举行“阮海瀛奖学金”发放仪式。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位学生获得奖励。
阮海瀛是谁?他为什么要设立“阮海瀛爱心公益基金”?
95岁离休教师三年捐出20万现金
今年95岁高龄的阮海瀛是一名离休教师,祖籍浙江嵊县,小时候随祖父迁到杭州落户。
△阮海瀛
当年,阮海瀛以一个班只有一个名额的家境贫困公费生考入嘉兴中学,1949年1月毕业回杭州。后来在他的工作生涯中,曾先后在海宁中学和庆云中学任教,当一名语文老师。而庆云中学在早些年已经并入斜桥中学。
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阮海瀛总是惦记着教育事业。2016年9月11日,他一次向斜桥中学捐赠了10万元现金。
当时,正在康华医院住院的阮海瀛花了半天,转了几趟公交从银行取出10叠百元现金,递给斜桥中心的金如林老师。当时,老人说:“这里是10万元,我想捐出这笔钱,用于资助斜桥中学的贫困生。”
△2016年捐钱的瞬间(左:阮海瀛)
此后的2017年和2018年,老人又分别拿出5万元现金捐赠给斜桥中学。
已有数百名学生获得“阮海瀛奖学金”
“这些钱我们全部放入‘阮海瀛爱心公益基金’账户里。”斜桥中学校长庄晓春介绍。
2016年,为了用好这笔爱心款,斜桥中学及时出台了一个“阮海瀛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里面提到将如何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助学金每年评审发放一次。每学年根据上一年“爱心助学金”的剩余情况,确定当年爱心助学金的等级、金额及发放名额,因特殊原因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可随时申请。并定期向捐赠人公布资金收支情况及审计结果。
“奖学金每年发放一次,放在每年第二学期开学,奖励上学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庄晓春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仪式感,能够激励大家更加用心学习。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百名学生获得了“阮海瀛奖学金”。
这一天,阮海瀛的小儿子阮加祥受父亲的委托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后,让他感慨万千。“斜桥中学是父亲离休前最后任教的学校,虽然父亲离开讲台已经36年了,但他仍然记着教育,记着学校,记着学生,先后给学校捐了20万元,自己却一套像样的衣服、一块像样的手表都没有。”
△阮加祥(主席台左一)
阮加祥说,父亲为学校捐款,作为子女都非常支持,父亲的行动让我们悟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以后,我们也将为斜桥中学‘爱心助学基金’捐款,让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住在医院不忘勉励学生“好好学习”
由于老人的身体抱恙,这些年去医院的次数比较多。当天下午3点,在海宁康华医院住院部12楼的一间病房里,斜桥中心的师生代表和报姐一起,拜访了阮海瀛老人。
眼前的他依旧那么清瘦,精神状态还不错。
斜桥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代表为他送上鲜花。“一定要好好学习。”现场,阮海瀛嘱咐同学们。
△左三为阮海瀛的老伴朱宗斌
儿子眼中的父亲
阮海瀛有三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很有出息。他深知教育对孩子、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别人,自己过得更踏实”。
△阮海瀛和老伴及三个儿子
前几年,阮海瀛曾写过两本书:《我们走在大路上》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中在《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本书中,他的三个儿子都写过文章描述自己的父母————
在大儿子阮加平眼里,父亲就是“爱”的楷模。“父亲对子女最大的爱是在批评教育上,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在家里,父亲处处节省,生活简朴,出门总是坐公交车,不舍得打车,剩菜哪怕只剩一口汤都不舍得倒掉……把省下来的钱接济亲戚,希望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父母结婚以来,恩恩爱爱,相濡以沫,从没看到他们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二儿子朱加宁觉得,父亲给予的财富,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财富。朱加宁提到几个细节:“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特别要求我们节约粮食,监督我们吃干净碗中每一颗饭粒。为了把课讲得好,父亲常常熬夜把整篇课文背出来,父亲很乐于助人,受他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有个学生把蒸的饭撒在地上了,父亲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一半,有的学生因家里经济困难而终止上学,父亲会赶到学生家里说服家长并资助学生继续读书。”
三儿子阮加祥说,1983年,父母双双离休,照理该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们还是闲不住,不是帮助居委会出黑板报,就是帮助邻里调解,不是帮孙辈们上课,就是帮亲戚办事。在父亲的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最高兴的的就是听到学生的电话,收到学生的信件。
△阮海瀛和老伴
其实,这样的事在阮海瀛夫妻身上发生过多次。几年前杭州上城区开展“移动书屋”活动,老伴朱宗斌为清波门社区一次捐出1万元。
在康华住院期间,同一层病房有一个病友出了车祸,引发了并发症,家庭也很困难。朱宗斌把这个情况告诉阮海瀛后,两人给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送了1000元……
△阮海瀛和老伴
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阮海瀛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生活中有一段很艰苦的时期,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没有钱,钱是生活必需品。二人离休后,从养老金中积攒了一些钱。这些钱有的资助孙辈成家立业,有的寄给我们困难时有恩于我们的人,有的资助了贫困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自己留下很少钱,作为备用。 我 认为赚钱是本领大小,用钱是人的素质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