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一则关于汉字读音修改的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上了个假学”,也有网友表示,有些字的读音意思相近,可以统一起来。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从拼音字母出现前用直音、反切给汉字注音,到后来用声母、韵母给汉字注音,汉语拼音及其读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汉字的意义,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日常学习、生活,因而也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古诗词学习中,一些汉字的读音,有着怎样的特殊内涵?现代词语中的多音字,有的意思容易分清,有的则意思相近、词性相同,又该如何学习?这些不同类型的汉字,在进行修改时又该如何侧重?为此,记者咨询了我市的几位资深语文老师以及家长和学生,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读音修改引热议
审音表审核还在进行中
“曾经花了大力气记牢的读音,要改了?那以后我都不敢张口了,‘学渣’体质要被发现了。”前几天,当看到汉字读音修改的相关内容后,孙女士不禁在微信朋友圈调侃自己,她告诉记者,上学时,汉字读音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老师上课时也会特别提醒,她还记得当时特地把易错的读音整理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要是改了,之前脑海里已经固有的印象恐怕一下子转变起来有点难,监督孩子写作业大概也要注意了。”
为此,孙女士还特地跟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进行了交流,“女儿其实并没有多大感觉,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到这些古音,但对于古诗词中的押韵还是觉得读起来会有点别扭,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我们那时候读‘xiá’,若是改成‘xié’,就与后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字之间不押韵了,少了美感。”
那么,“说服”到底读“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到底读“tiě jì”还是“tiě qí”……随着讨论越来越激烈,汉字读音修改的话题也从古诗词延伸到了很多平时的常用词语,越来越多字词的读法开始引发困惑。
为此,教育部相关部门日前也给出了回应,表示在2016年时教育部就《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稿》中很多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时隔3年尚未正式发布,审音委已经对当初做的审音表的修订工作做了提交,语委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审核,审核结果还没有出来,审音表征求意见稿里有些读音还在调整,有一些老师可能认为2016年的《修订稿》是定稿,所以写文章指向《修订稿》,据此做出的引用和讨论都不是特别准确。
读音修改应与时俱进
也应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记者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官方网站上看到,今年初发布的《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工作要点》公告内容中,有一条内容就指出“服务语同音发展目标,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中华通韵》等重要普通话语音标准”。这也意味着,作为重要普通话语音标准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已经列入了2019年工作要点,计划在今年内发布。
其实,关于汉字读音修改的话题是“旧事重提”。去年就有网友发现,从小学习的一些字的读音,在如今的字典里已经不知不觉地改了,也有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
汉字读音要不要改?如果要改的话该怎么改?对于易读错的读音,又该如何去学习、调整?
在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语文老师、市优秀教师、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决赛指导老师孔皓月看来,文化发展与语言发展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变化是一定的,“与时俱进”也应该是语言发展的一大特点,比如荨麻疹这个词中的“荨”的读法以及一些外来词汇等,在语言发展变化中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孔皓月老师同时表示,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要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像“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箪食壶浆”中的“食”等,有其特殊的古典韵律美,如若修改,是对传统美学意境的一种破坏,不够审慎。“语言文字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至今,很多古音现在不读了,但我在平时的课堂上,会有意识地跟同学们讲讲汉字的古音,并告诉他们现在应该怎么读。”
在采访中,不少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和意见,他们觉得,如果从教学角度出发,还是要尊重教材,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可能很多并未接触过,因而对于汉字读音的改变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和感触,但从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汉字读音修改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因而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大众需要,但同时,汉字读音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应符合其本身在不同搭配中的含义。
“我觉得改与不改,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嘉兴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陆小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个人观点。
她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来讨论。在古诗词中的古今音方面,她觉得应保留原读音,不建议调整,因为古体诗词意境美,音律也很美,诗人、词者在创作时强化了读音要求,注重平仄、押韵,因此读来朗朗上口,形成了特有的语言美,如果改成现代字的读音,就打破了原来的音韵美,对现在古体诗词的写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在教材中标注读音,并以注释的方式告知读此音的原因。”
在现代词语中的多音字方面,陆小萍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意思容易分清、词性也完全不同的多音字,她建议保留原读音,在教材课文中可以通过标注读音并注释的方式进行解释。“比如音乐(yuè)与快乐(lè),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同行(háng)与行走(xíng),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理解,也保留了汉语言一字多义多读音的特色。”第二类是意思相近、词性相同的多音字,比如“薄雾”中的“薄”应读“bó”,但薄“báo”这个读音的释义与其相近,“着地”中的“着”应读“zhuó”,但其“zháo”读音的意思跟前者也很相近。“这样学生们较难辨别,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其区分的意义不大,建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行整合,删除部分读音。”
在采访中,也有老师提到,汉字读音的变化有专家的考量,适当调整无可厚非,但要让从事语言文字和教育工作的人最早获知,并进行相应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