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
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92.38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全省领先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日前,记者从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移动支付示范工程”和“智慧便民服务”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长三角最优金融生态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92.38亿元,新增贷款794.27亿元,同比多增14.11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量、增速和余额占比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位和第一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863.38亿元,比年初增加794.27亿元,同比多增14.11亿元;全市新增表外融资26.4亿元,同比少增110.81亿元,委托贷款净下降47.94亿元,跌幅创历史新高,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
亮点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打造“金融领先”新优势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经济的质量与效益。这几年,我们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坚持“长效+高效”双效服务,信贷投入创新高。据了解,去年嘉兴市出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建立健全通报、考核等四项工作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2018年,全市直接融资新增216.78亿元,同比多增23.62亿元,新增占比19.84%,同比提升3.22个百分点;全年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172.9亿元,是2017年发行量的2.5倍,发行增速居全省前列,其中4家民营企业发债44亿元,发行量是2017年的4.4倍,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
针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嘉兴市联合工商联、经信等部门开展“民营小微金融服务千企行”活动和“优化外汇金融服务,助推嘉兴外贸高质量发展”活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8年,嘉兴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居全省第三位,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高出全省、全国10.9和19.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嘉兴市积极落实定向降准政策,创新“央行微E贷”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机构积极运用央行低成本资金,成功向上争取再贷款再贴现28.1亿元。此外,积极运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全市15家企业在人民银行主管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172.9亿元。
亮点二:优化营商环境,比好“改革领跑”接力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营商环境中的重要支柱,也是区域发展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嘉兴市在推进“长三角最优金融生态区”建设的同时,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深化企业开户改革,提升企业开户效率。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0.48%,居全省第一位,银行业资产质量首次居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首位。
“为稳步推进国家级金融改革,我们积极争取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推动专利权质押贷款规模居全省第二位。”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进一步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运用科技信贷“风险池”、“孵化贷”、投贷联动等模式,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初创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市还推出推动工业和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70条新政策,送出政策“礼包”,力助企业爬坡过坎。新政策涉及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等8个方面。
据介绍,新政策注重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对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示范项目,按项目设备实际投资额最高补助1500万元;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嘉兴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办理退税平均时间缩短至10个工作日以内;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口通关时间压缩到120小时以内,出口通关时间压缩到10小时以内。
“新政突出稳主体、稳投资、稳外贸,打好‘稳中求进’组合拳,进一步加大了创新要素、服务要素供给,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嘉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截至2018年底,我市各级各部门走访企业超6万家,收集问题和意见1076条,办结率超八成。
【前瞻2019】
打造长三角最优金融生态区,全力支持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金融工作至关重要。”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说,下阶段,全市金融机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中央“六稳”工作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我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突出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的基础上,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将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功能,定向降准小微企业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进一步扩大定向降准支持范围,增加支小资金来源。
此外,嘉兴市还将筑牢金融监管底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一方面加强企业监测预警,深入开展金融风险摸排,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防止突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外部冲击风险监测,全面梳理和排查与小贷公司、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合作情况,筑牢风险“防火墙”,防止民间金融风险向银行业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