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下村送文化 “粉丝”涨了两千多
今年春节以前,婺城区图书馆“阅读悦自己·暖冬行”的队伍,一直在婺城区城乡推广。4个推广点中,有3个在农村,分别是1月24日的琅琊镇金兰村,1月30日的莘畈乡周村,1月31日的雅畈镇雅畈一村。
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为村民写春联送福,举行趣味闯关、猜灯谜等传统游戏。该馆阅读推广部的朱翠柳说,搞这些热闹的活动是为了聚人气,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数字阅读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朱翠柳所说的数字阅读服务,是一个名为“移动图书馆”的APP,里面有240万种电子图书,7800种期刊,4万多集音视频。婺城区图书馆每年向运营方付费,读者输入专属的邀请码,就可以免费阅读和听书。现在很多人都习惯用手机读电子书,纸质书读得比以前少,图书馆进行电子阅读的推广,也是顺应时代的变革之举。之前,他们在城里做过推广,婺城区不少党员都下载了这个APP,每个月的访问量都能达到好几万。他们觉得,通过“阅读悦自己·暖冬行”的活动,把电子阅读向农村推广,也就能让更多农民不受时空限制,把“图书馆”放进口袋,多读一些好书。
“阅读悦自己·暖冬行”下乡的时间就在春节前,学生都放假了,外出打工的人也返乡了,这个免费电子阅读的推广受到他们欢迎。很多人都对朱翠柳说,挺喜欢在手机上看书、听书,但一般的阅读和软件都需要付费,或者有很多广告,婺城区图书馆的这项免费服务,太贴心了!在活动现场,就有300多人装了APP。
婺城区图书馆推广的另外一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该馆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用来推送该馆的各项现场活动,比如手工制作、讲故事、看儿童电影等,主要针对未成年人。朱翠柳说,婺城区图书馆于2016年1月开馆,3年运行下来,他们发现老百姓中有到图书馆借书习惯的人还很少,即使借书证凭身份证免费办也不愿来,许多父母自己不进图书馆,孩子也就没有到图书馆阅读的习惯。因此,他们把针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搞了4个品牌活动:益智工坊、亲子课堂、婺图悦读、少儿剧场,每个周末都有活动,通常是一天开课,一天放电影,吸引小朋友们来看。为保证活动质量,每周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通知,感兴趣的读者通过公众号报名。
“很多农村居民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们的课程,非常感兴趣,现场就有2000多人加关注成为‘粉丝’。”朱翠柳说。在“阅读悦自己·暖冬行”结束之后,2月中旬的几次活动,报名明显比往常要热烈,20个名额一下子就抢完了。她期待着有更多农村的孩子因此走进图书馆,开启自己的阅读之路。
婺城区图书馆负责人张嬿表示,春节之后,“阅读悦自己”系列活动将继续启航,走进更多的农村文化礼堂、街道社区,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感受书香。
“村晚”敢与春晚抢观众 “抢”出文明新风俗
汤溪人贡小兵是本报通讯员,文章经常见报,今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他收到了汤溪镇陈村的邀请,请他去村里看“村晚”。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美妙。汤溪镇陈村的“村晚”还真是颇有些名堂。一是节目丰富,除了常见的歌舞,还有双人哑剧、方言快板、金华山歌;二是场馆体面,村里2016年自筹资金40余万元加政府补助,建成了占地500余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搞演出的时候既宽敞又专业;三是时间特别,一般的村子搞“村晚”,都会安排在除夕前或正月初一以后,避开央视春晚的风头,而陈村却把“村晚”安排在了除夕夜,不但村民都很给面子地参加了,还吸引了汤溪镇和琅琊镇周边一些村民来观看,甚至有些城里人都跑来看稀奇。
“我觉得,这个时间点的选择,体现了陈村人的自信。”贡小兵说。而且,陈村并不只今年如此,自从2016年首次搞“村晚”以来,该村连续3年都把时间定在除夕夜,每次观众都是爆满。
对此,陈村党支部书记范旭华的说法是:跟央视春晚比,我们的“村晚”更亲民,更有乡村人情味儿。一方面,参加演出的都是村民,参加“村晚”既是自己展示风采,又是为亲朋好友喝彩。2016年以来,该村先后组建了舞龙队、腰鼓队、扇子舞等数支文艺表演队,平日里经常在一起练习,村民们都很期盼在正式舞台上露一手。另一方面,“村晚”也是村里人非常珍贵的团聚机会,平时很多人在城里工作或求学,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会回村,孩子长大了,还有新结婚的媳妇或女婿大家都不认识,通过“村晚”这个平台亮一亮相,大家就熟悉了。
正月初六,贡小兵去丈母娘家拜年,见识了另外一场“村晚”。他丈母娘家在罗埠镇花园村,这个村的“村晚”拿出了近20个节目,有上千人观看。这台晚会由罗埠镇人民政府主办,罗埠镇文化站和花园村协办。
原来,“正月初六迎龙灯”曾经是花园村有名的习俗,每年这天,村民们都会呼朋唤友,来村里看灯,顺便走亲戚。“全面禁燃”以后,鞭炮不能放了,龙灯也不舞了,很多村民都觉得少了点春节的气氛。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镇政府就鼓励村里搞一台高水平的“村晚”,让村民以邀请亲友来观赏文艺晚会的形式,共聚一堂,迎接新春。为此,镇文化站投入了不少力量,还把这台“村晚”作为2019年罗埠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巡回演出的第一站。
这个春节过下来,贡小兵有一种感觉——村民喝醉酒的少了。他说,文艺表演是“体力活”,挺耗精力的,村民们想到晚上还有事要办,喝酒的时候就会悠着点。“村晚”对于乡村文明的促进作用还真不小。
“村晚”节目谁来演? 老中青全上,还有外援
近几天,雅畈镇雅畈二村的宣传委员陈红光,正在为正月十六的“村晚”而奔忙。
这场晚会,让村民们期待了很久,许多外村人也早就说了要来看。原因是,虽然名为“村晚”,节目水平却很高,他们请了两大“外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已经讲好会表演4段婺剧折子戏,金东区的一些村也会来“文化走亲”,演出4个节目。
当然,晚会演出的主力还是村民。村里的老中青几个表演团体,都已经准备好了节目。
“老”的有《十老太扭秧歌》。村里有10位老太太,年龄都在80岁以上,最大的近90岁。她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扭秧歌、打花鼓,年纪大了更是远近闻名,经常在各种舞台上表演,成为雅畈二村的保留节目。这个团体不断吐故纳新,人数一直保持在十人,一年年演到了现在。今年春节,尽管有几位老人的子女有点担心她们年纪大,但老太太们表示,自己还要上台。
“中”的是退休教师朱有贤搞的婺剧坐唱班,有20来个人,年纪大的70来岁,年纪轻的60来岁,都是婺剧和民乐爱好者,凑在一起也能拿出一套完整的乐器班子。他们每个星期聚在一起排练两次,唱唱婺剧,拉拉二胡,陶冶情操。这次村晚,他们拿出的节目是自编自演的婺剧《雅畈二村梦想腾飞》。
“青”的是村民徐秀芬带领的“青春舞蹈队”,由村里的妇女组成,共有18个人。她们把舞蹈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一年到头每天不断。夏天的时候在室外跳,冬天的时候就在村文化礼堂的舞台上练。文艺骨干这么起劲,村里当然要支持,不但给她们配备了音响,而且为她们日常练舞的大明堂安装了4盏120瓦的LED灯,方便晚上排练。这次村晚,她们要出3个舞蹈节目。
还有一个节目是老中青要共同表演的,就是《雅畈二村村歌》。不论是哪个表演队的,到时候都要一起登台演唱。
陈红光说,自从2017年10月村里的“四面厅文化礼堂”建起来,从年头到年尾就不停有活动和演出。春节前,村里的书法爱好者写春联送福;学校开学后,雅畈小学的学生们进文化礼堂敬老;“五一”节,市区的业余文化团体送演出下乡;暑假时“春泥计划”,请来大学生给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重阳节,村里给老人祝寿……春节前,村里已经搞过一次迎新春的文艺演出了,正月十六的“村晚”规格更高,更受村民欢迎。
在陈红光眼里,村里的文化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去棋牌室的人少了。村里原本开了10多家棋牌室,现在少了很多,最大的那家已经关门了,春节期间连灯都没亮过。通过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和文明新风,也带来了村里风气的好转。环境卫生变好了,孝敬老人的多了,小偷小摸不见了。原本村干部晚上要轮流巡逻到半夜,现在也不用这么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