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从草根探索到全国推广 “二次四分法”成垃圾分类金华样本
2019-01-15 08:03:04 来源: 金华日报 王龙玉

  在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矗立着一座垃圾分类艺术馆,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馆。馆内有一个沙盘特别引人注目——作为金华垃圾分类经验的“代言人”,2017年9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它曾代表金华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将垃圾分类“金华模式”生动地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

  破解垃圾之殇的“农村突围”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金华一度也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特别是2004年开始对农村垃圾实行“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方式之后,大量农村垃圾涌入城市,给处理能力有限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增加了空前压力。

  2014年前后,金华市本级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900吨,其中540吨来自农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若不实行垃圾分类减量,按照当时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不到6年将全部饱和。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在市区范围内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选址非常困难,而增加垃圾焚烧量则会增加有害气体排放,对金华这样一个地处盆地的城市来说,都不是最佳选择。

  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2014年5月,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以农村为突破口,根据人口规模、地域远近、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选择了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城乡接合部三种类型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试点,探索从源头上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之所以从农村入手,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而选择不同经济形态且以整乡整镇为单位全域化推行,是为了提高试点的科学性和可复制性。”主管这项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表示。

  不到半年时间,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就以燎原之势,从最初的3个乡镇扩展到全市所有县(市、区)。一年后,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已覆盖市域100%的乡镇和98%的行政村,进入填埋场的农村生活垃圾同比减少近八成。垃圾分类“金华经验”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紫光阁、腾讯、新浪、浙江在线等上百家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转载,并多次登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重要版面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成为垃圾分类的民间“爆款”,一系列垃圾分类的“金华故事”走红全国。

  改变乡村面貌的“绿色革命”

  在金华农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分类垃圾桶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分类垃圾桶,上了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头条——《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一句话解决垃圾分类的关键难题》,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还在金华乡村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引领广大村庄在“比美”中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逆袭。

  这只垃圾桶究竟有何奥妙呢?金东区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介绍,奥妙源于“二次四分法”。简单地说,就是农户按照“会烂”和“不会烂”先把垃圾进行一次分类——“会烂”的放到绿色垃圾桶,“不会烂”的放到灰色垃圾桶;村分拣员(保洁员)在农户分类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将“不会烂”垃圾再分为“好卖”和“不好卖”两类,并对农户分类及时纠错反馈。会烂垃圾就地堆肥,好卖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兜底回收,不好卖垃圾经乡镇转运后进入城市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处理,对有毒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处理。

  在金东区塘雅镇的铁路沿线,有一排多格式小房子,这是该镇8个邻近村联合建设的太阳能堆肥房。对于农户分拣出的“会烂”垃圾,金华市因地制宜采取阳光好氧辅助堆肥或微生物发酵机器堆肥技术,并鼓励节约成本,倡导“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大量生活垃圾就地消化处理,并转化成有机肥直接还田或由专业公司收运。“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很高,能改善土壤结构,用来种苗木蔬菜水果特别好。”金东区农办负责人介绍,该区自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仅澧浦镇去年一年就减少化肥使用量600余吨。

  “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干净,这么漂亮,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干群关系也和谐了,垃圾分类功不可没。”走在金华农村,处处能听到群众发自肺腑的赞美声。金华市各地在推广垃圾分类中,注重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以垃圾分类倒逼环境整治,以环境整治提升垃圾分类,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原先堆满房前屋后的废弃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绿植鲜花点缀的美丽庭院和村民一张张的美丽笑脸,不少村还顺势办起民宿和农家乐,上演着“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标签: 垃圾分类;金华;金东区;垃圾;艺术馆;堆肥;农村垃圾;沙盘;成就展;江东镇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