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一门两御史清廉百世传 汤溪上境古村建特色廉政教育基地
2018-12-04 09:25:49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许新云 余菡

  “仁义礼智信,家家起大厅”“三十六个仁,三十六爿厅”。

  在九峰山麓的汤溪上境古村,这几句顺口溜已经流传了500多年,它承载了上境昔日的辉煌,传承着“一门两御史”900多年的以法为教的廉政主张、严廉并举的家风。

  作为金华八县最有名“祠堂两座半”其中一座的刘氏宗祠,大厅里挂着北宋监察御史刘清的画像,这位选择归园田居的廉吏敦睦持重、崇学向善、严谨自律、秉节如竹,成为子嗣后代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传颂至今。

  秉节如竹宋御使 买田阳羡枫林居

  汤溪镇上境村人对“庆历新政”更有着别样感受。因为其始祖刘清就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害者。新政失败后,作为监察御史的他为躲避灾祸选择举家南迁。《金华市地名志·1985年版》这样记载:“上境村,祖刘清字汝阳官监察御史,自淮阳三迁兰溪枫林,即今汤溪上境”。

  上境村委会主任刘叶生介绍,村里的族谱“文革”期间被毁之一炬,前些年修村志时,村里几位热心的老人几次到上境外迁者的村里,找到幸存的《中山刘氏族谱》《兰溪中山童氏族谱》(因故改姓),与民国版《汤溪县志》关于上境的相关记载相吻合。

  据记载,刘清原籍河南淮阳,为中山靖王之后,自幼清慎明敏。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监察御史,与一代名臣王拱辰、文彦博交好,世称“松竹梅岁寒三友”。刘清一度和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同朝为官,崇尚“清明廉政”的为官之道。

  北宋时的监察御史,主要负责对各级官员的监察,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而宋仁宗时,一旦出现弹奏失实,监察御史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既要敢于履职,也要谨言慎行。

  刘清为人严谨自律、敦睦持重,虽然品级不高但权限较广,在当时官场上享有较高威望。“庆历新政”推出的十项改革方案中,首当其冲就是政改。刘清一直痛心于官场腐败,几次上书声援新政。

  宋朝的御史台设御史六人。据《宋史》记载,“庆历新政”期间,王拱辰为御使中丞,即御史台长官,与新政革新干将欧阳修是连襟;文彦博为监察御史,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包拯在庆历三年(1043)十一月经王拱辰举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任监察御史。其中,王拱辰反对新政,“抗疏论新法之害”“为公议所薄”;文彦博、包拯支持新政。刘清这个仅为从七品的监察御史,不顾私交,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唱起反调。可能也正是有此经历,让刘清看清官场险恶,庆历八年(1048),刘清辞官后三迁至现上境村,筑室定居,取名枫林居,从此不再踏足仕途,被文彦博誉为“秉节如竹,自在清流”。

  刘清辞官后,与文彦博交情未断,刘清为其孙子取名刘文彦,足见其对文彦博的认可。刘清之子刘齐,宋神宗熙宁年间(1069-1077)出任知制诰一职,负责为中书门下正规机构撰拟诏敕,是个无官品的职务。其间文彦博为枢密使,权倾朝野,但刘齐和父亲一样“不慕仕途,唯读书为要”。

  遇事直言明御使 正直为官美名传

  350多年后,上境又出了一个监察御史——刘辰。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仅18岁的刘辰,见朱元璋攻打婺州之时,行事有仁义之风,能匡扶民族,驱赶元朝,前往进谒。朱元璋见他虽为一介书生,但怀有一腔爱国热情、一颗赤诚之心,随即任命其为典签,处理文书。

  因备受信任,刘辰作为派使招谕(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方国珍;建文年间(1399—1402)任监察御史,遇事敢直言;接着出任镇江知府,对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农耕,极大发展了当地经济。

标签: 刘清;新政;廉政文化;文彦博;监察;枫林;大厅;廉政;庆历新政;族谱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