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率先实现养老机构全面社会化
义乌绿康鸿佰洲养老服务中心是义乌市首家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医养护康”一体化的民营养护机构,总占地面积35.69亩,内设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院区,现已开放床位222张。
金春琴是义乌市苏溪镇龙华村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他在当地一家单位的食堂工作,直至60岁退休。“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基本生活也能自理,茶余饭后还会约室友到院子里散步。”义乌绿康鸿佰洲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范耀媞告诉记者,金春琴于2016年入住,跟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我大伯一直未婚,没有子女。我父亲去世后,就把大伯交给我照顾。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年都在外地,刚开始雇了保姆在家照顾大伯的起居。后来通过熟人介绍,来到义乌绿康鸿佰洲养老服务中心。”金春琴的侄子金秀汉说,一方面是大伯自己住得舒心,另一方面这里配备了专业的护理团队,家属更加放心。
2009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由义乌市政府投资3.4亿、浙江省内单体设计规模最大的养老服务机构——义乌市怡乐新村建设项目启动。2012年,义乌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使用,主要收住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
面对情况复杂的老年群体,义乌发展养老机构的突破口在哪?
2015年,通过报名、预审、初评、复评、签订协议等程序,义乌市怡乐新村由上海莱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承接运营管理,并成立义乌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
通过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义乌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先后设置了失能专区、失智专区、残疾人庇护专区、五保户专区等,并配建了二级非营利性老年康复医院。目前,已收住老人981人,使用床位1146张。
“近年来,义乌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养老机构全面社会化。”义乌市民政局养老慈善科科长季国政告诉记者,到2019年年底,义乌各镇街都将新添一所3星级以上,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C.解决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难题
义乌有关部门公布的老龄化数据显示,义乌市户籍人口80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85%。换而言之,每10个义乌人里,就有2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趋严峻,失能老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义乌市医保处审核科科长陈俊林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难题。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长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员提供生活护理和基本医疗护理服务,让长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员能够有尊严、有品质地生活。
8月31日,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系列会议在义乌召开,义乌成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重点联系城市。9月1日,义乌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不设起付标准,评估失能等级在四级及以上的人员,便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居家上门护理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80%的比例支付;养护机构护理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75%的比例支付;医疗机构护理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130元/天,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70%的比例支付;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发生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内的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100%的比例支付。
对此,陈俊林特意算了一笔账:以养护机构的收费为标准,一般情况下,每人每月的重度护理费用为2700元,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每月将为失能老人支付2025元护理费用。这样一来,个人每月仅需支付675元。
由于失能老人的等级评估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种担心随之而来:权利的集中,是否会产生监管盲区?
“为保障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义乌把建立有关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2018年重大民生实事,并与省人社厅、上海复旦大学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义乌市医保处主任吴群伟介绍,评估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对象的工作分4个阶段进行:先是各镇街劳保所对失能人员情况进行前期摸底,然后是各镇街卫生院的家庭责任医生进行核实增减,接着是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和杭师大医学院学生进村入户进行失能评估,最后把评估情况发送至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综合评估确定参保对象。
经评估,截至今年9月底,义乌市共有1428人符合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一年可为上述人员减轻3000万元护理费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