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走在婺城区塔石乡300米长的老街上,房前屋檐下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延绵起来甚是好看。但这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红灯笼的作用除了装饰点缀,更是门前包干合格户的标志。面对“常整治、常反弹”的怪圈,类似“挂红灯笼”这样的土办法是婺城区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中用起的小妙招。
“一盏红灯”点亮一条老街管理
老街是塔石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核心区域,对商铺货品摆放、人车分流、青砖路面维护等多方面都有既定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面对大量的人流量和农户多年的生活习惯,该如何做好老街的人车分流、提升农户文明卫生习惯呢?既要长效保护街景风貌,又得让山区群众易于接受,塔石乡的工作人员可是动了一番脑筋。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在不断摸索合适的方法,用挂红灯笼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农户养成良好的习惯。”塔石乡妇联主席朱丽霞说,如今这“红灯笼”不仅点缀了街景,更是多了一分象征意义。根据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老街管理规范,由村干部和乡机关组成专项检查队,每月对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诚信经营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评价,并将结果公示。达标户“挂灯”公示,不达标的户“撤灯”整改。
在看似简单的“挂与不挂”之中,老街的管理慢慢趋向自觉化。一商铺店家说:“这红灯笼精致又好看,挂在门前更是一种光荣。之前我还不以为然,没按要求做好,那会儿附近几户就我没有灯笼,蛮没面子的。”
正是这样简单明了的“土办法”,在规范约束老街商铺、农户的各项日常行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让管理从村干部被动“围追堵截”转变为农户主动“自我调节”。今年上半年塔石乡老街环境卫生评级为优秀,集镇涉及农户“门前三包”合格率达98%以上。
“一条红绳”理顺一片网格自治
“红灯笼”挂出了商业老街的自觉化管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红绳”则理顺了一片网格化自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网格化管理侧重点是农户的动态管理,涉及的人员往往较多且区域交错复杂。”箬阳乡的一名党员告诉记者,结合党员“联邻帮户”,也将“土办法”运用到了农户管理的实际中。
据了解,箬阳乡根据党员数量把集镇划分为50个红色网格,每名党员在乡干部的业务指导下,对对应网格内的农户日常管理进行包干。每月村委会对网格内党员联系的成效和农户“门前三包”进行判定,合格的“挂绳”鼓励,“不合格”的即时整改,且须经指导员复核和村民小组同意后,该名党员和联系户才能同时予以重新“挂绳”。
“人家有,我这里没,是很不好意思的。”一名党员如是说,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本月他所属的网格里所有农户都挂上了“红绳”,很有成就感。
一条“红绳子”彰先进、促文明,在日常的对接联络中,党员和农户成为了有机共同体,激发了党员和村民的争创进位意识。今年上半年,全乡已累计走访联系农户上万次,开展各类环境整治义务劳动2000多次,环境长效管理实现了大提升。
“一个红袖”带动一片产业发展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后的优美环境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客流与商机,最近来莘畈乡游玩的人络绎不绝。麻糍、茶叶、果蔬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随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增大,各色家庭农场也开始崭露头角。针对发展中面临的有序经营、品质提升、抱团发展等现实问题,莘畈乡推行了“红袖章”产业自治,把“人气”实实在在变成了“红利”。
要带动山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产业“带头人”,莘畈乡通过摸底排查,推动成立了相应的产业联盟,并推选出各自的“带头人”,佩戴上“大红袖章”。戴着红袖章的“带头人”及时向领域内经营户传达最新政策和信息,接受产业咨询,给予一定技术帮助,无法解疑的做好记录及时上报。
祝村党支部书记吴承荣就是这样一位“带头人”。在今年4月举办的浙江省毅行金华站活动中,来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名毅行爱好者来到了承办地莘畈乡。吴承荣抓住了这一商机,在毅行途经的休息补给站提供了该村颇有名气的特产千层糕。这些统一了生产标准、价格和包装的农村“土味”广受好评,并且带动了可观的线上销售。
此外,“带头人”还对经营户乱摆乱放、占道经营、食品卫生等问题开展日常的走访巡查,向合规经营户发放“小红袖章”。通过“戴章上岗”联盟自治的方式,今年上半年全乡各类农产品销售达到2000多万元,同比增长60%,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群众喜闻乐见的“土办法”具有乡风特色和可操作性,有力巩固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在婺城区,还有沙畈乡推行“小红黄旗”管理农户“门前五包”,红旗正向激励,黄旗反向督促;安地镇推行“红色竹筒”议事,由党员、村民代表用竹签投入竹筒进行议事表决等一些土办法在践行中,对实际工作的推进起到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