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载吟唱一首“治水谣” 解密宋松元身上的治水“基因”
2019-08-19 14:50:06
来源: 湖州晚报 记者 吴昊 施莉娜

m_163131.jpg

  “那边再去看看,如果有树枝赶紧捞起来。”前天,记者来到位于太湖边的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宋松元正在河边走走看看,带领保洁人员清理水面上的落叶树枝。随着日头渐渐升高,宋松元的脸上布满汗水,一滴滴落在他刚刚走过的河岸边。    

  每天清晨到村里巡河,已经成为宋松元的生活习惯。哪处水面枯枝多了、哪条河道水流变缓了、哪段岸边有垃圾了……他都能及时发现,并且第一时间安排人员清理。从学校回到村里工作,宋松元就挑起治水的担子,在河边这一走,就走了30多年。治水护水清波重现    

  “我是土生土长的伍浦村人,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不是捉水草边的小鱼小虾,就是跳进河里游来游去,一群小伙伴打打闹闹……”在清波荡漾的河边,宋松元一边用网兜捞起河边的杂草,一边回忆童年与水相伴的场景,被晒得通红的脸上露出笑容。    

  伍浦村临湖而成、水系发达,陈溇港、濮溇港、伍浦港、蒋溇港4条河道由南向北,穿过村庄汇入太湖。但随着经济发展,曾清澈见底的河水越来越浑浊,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河,河边嬉闹的顽童不见了。1984年,宋松元回到伍浦村,任村干部后第一件事就是治水。    

  “那时候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我带头建起第一个水塔,让村民们喝上太湖水。”宋松元说,解决日常饮水问题后,他又带着大家用挖机、泥浆泵等逐条河清淤,将河底厚厚的淤泥和垃圾清理干净。全面整治后,伍浦村每3年都会为河道“清清肠”。    

  水面治理的同时,宋松元也想办法杜绝岸上污染源。“我们开展截污纳管,将每一户村民的生活污水通到污水管道,不让一滴污水直排河道。水体干净后,我们为河道修筑生态驳岸,将原来裸露的土坡变成绿绿的草地,现在老百姓都喜欢到河边散步了。”一家四代治水故事    

  除了在河边长大、与水有着自然的亲近,宋松元身上的治水“基因”,还来源于他父亲宋阿荣的影响。“我父亲当时是彭家土斗自然村的生产队长,我10多岁时,就经常看到他带着村民们挑淤泥、通河道,降水少的时候尤其注意河道水质。”宋松元说。    

  那时候,村里有不少人种植桑树,宋阿荣让大家把挑上岸的淤泥堆在桑树地,原本没法处理的河泥变成肥料,解决水体污染的同时,桑树有河泥“滋润”,长得更加茂盛。这种“生态治污”的好办法,被村民们连连夸赞,也让宋松元明白治水方法的重要性。    

  到了宋松元这一代,他不仅从父亲手中接过治水“接力棒”,还迎来全省“五水共治”热潮,从河道整治到小微水体消除劣V类,他都奋斗在治水第一线。在他的治理下,村里的大港、小河、池塘、沟渠全都水清岸绿,儿子宋克飞也加入了治水队伍。    

  “儿子小时候就喜欢跟在我后面,我在河里面清水草,他就在岸边捡垃圾。”宋松元告诉记者,如今宋克飞在织里镇一所中学任教,还是该镇浒井港的河长,孙女宋潘睿也在2017年加入剿灭劣Ⅴ类水行动“小小河长”队伍,一家四代治水不停。乡村蝶变生态共享   

  治水兴水,让伍浦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同时也带动了新的产业。“你看这条河道,不仅为我们的美丽村庄增添了一道风景,每年还可以为村民增加一笔收入。”宋松元带记者在村里走走看看,指着路边的水域说,“因为这里面都是一群群‘虾兵蟹将’。”    

  原来,在治水过程中,河里“水荡催又生”的水草让宋松元烦恼不已。“垃圾、淤泥都好清理,但水草清了又长、长了又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效果也不大好。后来我们开始琢磨,鱼、虾、螃蟹都吃水草,不知道可不可以请它们来做‘帮手’。”    

  2014年,伍浦村投入近2万元,买来1000尾草鱼鱼苗、2000尾鲢鱼鱼苗、6万尾蟹苗和渔网等配套设施,投放到村里7公里左右河道里。有了这些生物“助手”,河道里的水草明显减少,村民们也得以致富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治水致富“榜样村”。    

  如今宋松元已年过六旬,但还是闲不下来,一大早出门巡河,晚上还要忙工作,有时回家吃饭已是晚上8点多。“有些人把治水当一份工作,对我来说,伍浦村就是我的家,把家里‘打扮’得美一点心里高兴,浑身都是劲。”宋松元说。

标签:治水;河道;水草;织里镇;水面;树枝;淤泥;村民;吴兴区;桑树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湖州  正文

30余载吟唱一首“治水谣” 解密宋松元身上的治水“基因”
2019-08-19 14:50:06 来源: 湖州晚报 记者 吴昊 施莉娜

m_163131.jpg

  “那边再去看看,如果有树枝赶紧捞起来。”前天,记者来到位于太湖边的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宋松元正在河边走走看看,带领保洁人员清理水面上的落叶树枝。随着日头渐渐升高,宋松元的脸上布满汗水,一滴滴落在他刚刚走过的河岸边。    

  每天清晨到村里巡河,已经成为宋松元的生活习惯。哪处水面枯枝多了、哪条河道水流变缓了、哪段岸边有垃圾了……他都能及时发现,并且第一时间安排人员清理。从学校回到村里工作,宋松元就挑起治水的担子,在河边这一走,就走了30多年。治水护水清波重现    

  “我是土生土长的伍浦村人,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不是捉水草边的小鱼小虾,就是跳进河里游来游去,一群小伙伴打打闹闹……”在清波荡漾的河边,宋松元一边用网兜捞起河边的杂草,一边回忆童年与水相伴的场景,被晒得通红的脸上露出笑容。    

  伍浦村临湖而成、水系发达,陈溇港、濮溇港、伍浦港、蒋溇港4条河道由南向北,穿过村庄汇入太湖。但随着经济发展,曾清澈见底的河水越来越浑浊,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河,河边嬉闹的顽童不见了。1984年,宋松元回到伍浦村,任村干部后第一件事就是治水。    

  “那时候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我带头建起第一个水塔,让村民们喝上太湖水。”宋松元说,解决日常饮水问题后,他又带着大家用挖机、泥浆泵等逐条河清淤,将河底厚厚的淤泥和垃圾清理干净。全面整治后,伍浦村每3年都会为河道“清清肠”。    

  水面治理的同时,宋松元也想办法杜绝岸上污染源。“我们开展截污纳管,将每一户村民的生活污水通到污水管道,不让一滴污水直排河道。水体干净后,我们为河道修筑生态驳岸,将原来裸露的土坡变成绿绿的草地,现在老百姓都喜欢到河边散步了。”一家四代治水故事    

  除了在河边长大、与水有着自然的亲近,宋松元身上的治水“基因”,还来源于他父亲宋阿荣的影响。“我父亲当时是彭家土斗自然村的生产队长,我10多岁时,就经常看到他带着村民们挑淤泥、通河道,降水少的时候尤其注意河道水质。”宋松元说。    

  那时候,村里有不少人种植桑树,宋阿荣让大家把挑上岸的淤泥堆在桑树地,原本没法处理的河泥变成肥料,解决水体污染的同时,桑树有河泥“滋润”,长得更加茂盛。这种“生态治污”的好办法,被村民们连连夸赞,也让宋松元明白治水方法的重要性。    

  到了宋松元这一代,他不仅从父亲手中接过治水“接力棒”,还迎来全省“五水共治”热潮,从河道整治到小微水体消除劣V类,他都奋斗在治水第一线。在他的治理下,村里的大港、小河、池塘、沟渠全都水清岸绿,儿子宋克飞也加入了治水队伍。    

  “儿子小时候就喜欢跟在我后面,我在河里面清水草,他就在岸边捡垃圾。”宋松元告诉记者,如今宋克飞在织里镇一所中学任教,还是该镇浒井港的河长,孙女宋潘睿也在2017年加入剿灭劣Ⅴ类水行动“小小河长”队伍,一家四代治水不停。乡村蝶变生态共享   

  治水兴水,让伍浦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同时也带动了新的产业。“你看这条河道,不仅为我们的美丽村庄增添了一道风景,每年还可以为村民增加一笔收入。”宋松元带记者在村里走走看看,指着路边的水域说,“因为这里面都是一群群‘虾兵蟹将’。”    

  原来,在治水过程中,河里“水荡催又生”的水草让宋松元烦恼不已。“垃圾、淤泥都好清理,但水草清了又长、长了又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效果也不大好。后来我们开始琢磨,鱼、虾、螃蟹都吃水草,不知道可不可以请它们来做‘帮手’。”    

  2014年,伍浦村投入近2万元,买来1000尾草鱼鱼苗、2000尾鲢鱼鱼苗、6万尾蟹苗和渔网等配套设施,投放到村里7公里左右河道里。有了这些生物“助手”,河道里的水草明显减少,村民们也得以致富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治水致富“榜样村”。    

  如今宋松元已年过六旬,但还是闲不下来,一大早出门巡河,晚上还要忙工作,有时回家吃饭已是晚上8点多。“有些人把治水当一份工作,对我来说,伍浦村就是我的家,把家里‘打扮’得美一点心里高兴,浑身都是劲。”宋松元说。

标签: 治水;河道;水草;织里镇;水面;树枝;淤泥;村民;吴兴区;桑树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