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爱心夫妻几十年如一日低调助残
2019-04-16 15:52:53
来源: 湖州日报 通讯员 常宣

  “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事就是,我们厂里的残疾员工和别人聊天时说的都是‘我们海华怎么怎么样’,这说明他们把海华当成了另一个‘家’。”朱海良开心地说。

  1995年,朱海良和妻子沈九妹创办了长兴县海华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制氮碳分子筛。办厂之初,夫妻俩就把公司定位为社会福利企业,为夹浦镇及周边的残疾人士提供工作和帮助。发展到目前,公司的40名员工中有33名是残疾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5%的比例数。

  在海华化工,员工的流动性特别小,有好多员工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员工们都表示,来了就舍不得走了。有一些已经退休的残疾员工,还时不时地回到厂里逛逛,送来自己家里种的青菜、挖的竹笋、养的鸡鸭,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亲人”。

  “我们厂里没有残疾人”。在朱海良夫妇的眼里,厂里的所有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他们的能力、心灵和所有普通人都一样,甚至要更加吃苦耐劳,更加简单纯朴,只是上天给了他们每个人一个小小的缺憾而已。”沈九妹说,平时工作与相处中,其他员工从来不会看不起残疾人,厂里更不会区别对待,反而会在有些地方尽力帮助残疾人,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夫妻俩在招聘时会详细地询问前来应聘的残疾人,结合他们的残疾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性格特点等,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残疾人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卖力,每个人都在创造属于他们的社会价值。

  在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厂里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员工的年平均工资能达到5万元左右,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海华化工每年还会组织体检、疗休养和各类文娱活动。为了照顾员工,公司在行政楼内特地安排了一间大的房间,布置了滑梯、秋千和大型玩具,供员工的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整栋大楼都是满满的家的味道。

  卢春华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技校毕业就来海华了,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17个年头了。”卢春华当初在学校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虽然专业很吃香,但由于大面积烧伤和肢体残疾,在职场上四处碰壁。一度自卑的他在听闻夹浦镇有这样一家专门的社会福利企业后,打算来碰碰运气。“本来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但没想到从此有了另一个家。”他说。

  刚到海华上班时的卢春华可不像如今这般自信和开朗,当时的他一度十分自卑,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敢和人说话。发现这一情况后,沈九妹暗暗想办法,只要一有空就会来找卢春华谈心,一旦有需要和人社交的场合就会带上他。从打招呼、端茶倒水开始引导,逐步地培养起他的信心。卢春华也渐渐尝到了甜头,愿意和自己聊天的人多了,肯定自己工作的人也多了。

  沈九妹看到卢春华是个值得培养的年轻人,又有计算机的基础,就鼓励他学习并报考会计上岗证。现如今,厂里大大小小的财务工作在卢春华的处理下完成得干净利落、漂亮出色。他自己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而且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成了一名乐观开朗的年轻爸爸。“来到海华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中途也有其他企业让我去他们那儿上班,我都拒绝了,海华是一个让人来了就舍不得走的‘家’。”他说。

  在工作中积极帮助残疾人员工,在生活上,朱海良夫妇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员工,经常雪中送炭解决员工家里的困难。

  汪卫平有肢体残疾,腿上打着钢板。因为收入有限,他腿上的钢板一直没有更换,早过了医生嘱咐换钢板的时间。公司得知后,经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安排他住上了院,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过后,朱海良夫妇把汪卫平送到了家。一进门,他们发现汪卫平的家中仅有两张破旧的床和简陋的家具,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于是他们立即驱车前往商场买了一台DVD影碟机送给他。在这之后,朱海良夫妇又多次到汪卫平家探望,让他放宽心养病,直到确定自己身体完全恢复后再上班。

  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员工,面对素不相识的路人,朱海良夫妇也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今年春节期间,夫妻俩在路上偶遇了一名面容憔悴的小姑娘,他们赶紧上前询问她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小姑娘的父亲正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但家里经济非常艰难,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她们一听,立即把消息发布到了自己的好友圈中,仅仅半天时间就筹集了6000元资金捐助给了这个家庭,帮他们度过了难关,还留下了小姑娘的联系方式,并表示将继续跟进这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给予适时的帮扶。“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最平凡的事情,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朱海良夫妇说。

标签:朱海良;海华;朱海;员工;卢春华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湖州  正文

长兴:爱心夫妻几十年如一日低调助残
2019-04-16 15:52:53 来源: 湖州日报 通讯员 常宣

  “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事就是,我们厂里的残疾员工和别人聊天时说的都是‘我们海华怎么怎么样’,这说明他们把海华当成了另一个‘家’。”朱海良开心地说。

  1995年,朱海良和妻子沈九妹创办了长兴县海华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制氮碳分子筛。办厂之初,夫妻俩就把公司定位为社会福利企业,为夹浦镇及周边的残疾人士提供工作和帮助。发展到目前,公司的40名员工中有33名是残疾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5%的比例数。

  在海华化工,员工的流动性特别小,有好多员工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员工们都表示,来了就舍不得走了。有一些已经退休的残疾员工,还时不时地回到厂里逛逛,送来自己家里种的青菜、挖的竹笋、养的鸡鸭,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亲人”。

  “我们厂里没有残疾人”。在朱海良夫妇的眼里,厂里的所有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他们的能力、心灵和所有普通人都一样,甚至要更加吃苦耐劳,更加简单纯朴,只是上天给了他们每个人一个小小的缺憾而已。”沈九妹说,平时工作与相处中,其他员工从来不会看不起残疾人,厂里更不会区别对待,反而会在有些地方尽力帮助残疾人,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夫妻俩在招聘时会详细地询问前来应聘的残疾人,结合他们的残疾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性格特点等,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残疾人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卖力,每个人都在创造属于他们的社会价值。

  在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厂里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员工的年平均工资能达到5万元左右,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海华化工每年还会组织体检、疗休养和各类文娱活动。为了照顾员工,公司在行政楼内特地安排了一间大的房间,布置了滑梯、秋千和大型玩具,供员工的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整栋大楼都是满满的家的味道。

  卢春华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技校毕业就来海华了,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17个年头了。”卢春华当初在学校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虽然专业很吃香,但由于大面积烧伤和肢体残疾,在职场上四处碰壁。一度自卑的他在听闻夹浦镇有这样一家专门的社会福利企业后,打算来碰碰运气。“本来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但没想到从此有了另一个家。”他说。

  刚到海华上班时的卢春华可不像如今这般自信和开朗,当时的他一度十分自卑,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敢和人说话。发现这一情况后,沈九妹暗暗想办法,只要一有空就会来找卢春华谈心,一旦有需要和人社交的场合就会带上他。从打招呼、端茶倒水开始引导,逐步地培养起他的信心。卢春华也渐渐尝到了甜头,愿意和自己聊天的人多了,肯定自己工作的人也多了。

  沈九妹看到卢春华是个值得培养的年轻人,又有计算机的基础,就鼓励他学习并报考会计上岗证。现如今,厂里大大小小的财务工作在卢春华的处理下完成得干净利落、漂亮出色。他自己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而且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成了一名乐观开朗的年轻爸爸。“来到海华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中途也有其他企业让我去他们那儿上班,我都拒绝了,海华是一个让人来了就舍不得走的‘家’。”他说。

  在工作中积极帮助残疾人员工,在生活上,朱海良夫妇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员工,经常雪中送炭解决员工家里的困难。

  汪卫平有肢体残疾,腿上打着钢板。因为收入有限,他腿上的钢板一直没有更换,早过了医生嘱咐换钢板的时间。公司得知后,经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安排他住上了院,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过后,朱海良夫妇把汪卫平送到了家。一进门,他们发现汪卫平的家中仅有两张破旧的床和简陋的家具,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于是他们立即驱车前往商场买了一台DVD影碟机送给他。在这之后,朱海良夫妇又多次到汪卫平家探望,让他放宽心养病,直到确定自己身体完全恢复后再上班。

  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员工,面对素不相识的路人,朱海良夫妇也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今年春节期间,夫妻俩在路上偶遇了一名面容憔悴的小姑娘,他们赶紧上前询问她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小姑娘的父亲正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但家里经济非常艰难,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她们一听,立即把消息发布到了自己的好友圈中,仅仅半天时间就筹集了6000元资金捐助给了这个家庭,帮他们度过了难关,还留下了小姑娘的联系方式,并表示将继续跟进这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给予适时的帮扶。“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最平凡的事情,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朱海良夫妇说。

标签: 朱海良;海华;朱海;员工;卢春华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