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风雨四十年浓浓民生情 桐庐民政让幸福惠及千家万户
2019-01-11 10:12:38 来源: 浙江在线 方向东 包紫婷 季云平 朱丹 申屠玲洁 赵法松 朱伟芳

  民政事业,涵盖每一个人“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

  浙江在线1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向东 包紫婷 季云平 朱丹 申屠玲洁 赵法松 朱伟芳)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病有所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40年来,桐庐县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民政发展的诉求,民政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职能日益拓展,救助管理不断精准,民主进程不断推进,更多人民群众通过民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养老服务——

  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40年前,桐庐几乎没有养老院,现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百花齐放。”桐庐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桐庐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养老服务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眼下桐庐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江月花老人家住分水镇,一大早她走进分水镇塘源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朋友们聊聊天喝喝茶。“这里人多热闹,中午到点了有食堂,5元钱一餐,比自己烧方便多了,累了上面还有跟宾馆一样的休息室可以睡一会。”老人满足地说。

  2015年4月,我县首个试点项目“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在分水镇塘源村启用。虽然只有21张床位,但棋牌室、阅览室、休闲区、康复护理、老年食堂等功能一应俱全,一开张就吸引了附近14位老人入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宜养”,正日益成为热点与焦点问题。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以“四个”完善为抓手,推动全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通过压缩政府行政性开支,自2012年始,我县连续五年为全县老年人发放“春节红包”,从最初的300元/人提高到800元/人,已累计发放1.58亿元。今年起,我县又在全省率先试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社会化照护服务为主,解决长期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生活护理问题,真正让“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

  养老是个人之忧,更是社会之难。为积极破解“养老难”问题,我县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网络,让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目前,已有10家微型养老机构。

  基层治理——

  村级商会助推乡村振兴 激发村民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

  党和国家提出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桐庐县委、县政府多次制定出台各类文件,为基层商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在县民政局的统筹推进下,我县商会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实现村级商会从工商联注册向社会组织注册的转变,全县已有村级商会63个。

  对发展较好的村级商会,引导其从单一型的扶贫救困型社会组织向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转型。进一步发挥业务指导、服务共计、孵化培育、项目管理等功能,有效推动了治理主体由政府和村两委单一主体,向政府、村两委、村级商会、村民个体等多方主体的转变。如旧县街道西武山村“鸡毛换糖”,由村级商会给予资金支持,村民用垃圾换取一些生活用品,触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激发村民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

  村级商会的功能不仅是向农村社会“输血”,更是立足造福于当地社会经济的“造血”功能提升。通过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合力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以一些代表性村的商会为切入口,如西武山村形成了以商会为中介助推村委、企业、外来人口、居民的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城郊村落的法治化水平;杜预村商会以“尊老爱幼、扶贫助学、发展经济、贡献社会”为主要宗旨,助推村庄自治水平的有效发展;荻浦村商会以孝义基金助推德治风气传扬,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了村级商会参与村庄德治水平。

  社会救助——

  完善制度综合施策 精心编织社会救助网络

  “不让桐庐孩子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不让桐庐群众因疾病而过不上温饱生活,不让桐庐老人因老无所依而得不到基本保障”。这三个“不让”,道出了桐庐对于社会救助的决心。

  社会救助被称作帮扶的“最后屏障”。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作为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的一项民生事业,不断扩大社会救助面,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社会救助资金支出大幅增加,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先后出台《桐庐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桐庐县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实施细则》《桐庐县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办法》等救助保障制度,在全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完善救助核查机制,搭建了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平台,健全社保、住房、公积金、殡葬等可供查询居民家庭信息的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提高核对效率,确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确保“应保尽保”。保障对象从1997年农村居民1084人,城镇居民78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共有低保对象9171人,低边对象6381人,特困人员646人。

  建立完善补助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标准,于2018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筹,现为每月每人764元。逐年提高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标准,现为每月每人1231元。年保障金由1997年9.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359.5万元。

  大力开展教育救助帮扶,通过慈善助学、冠名基金、定向捐赠等形式,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基本教育权益。2018年共计救助257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60.96万元。

  殡葬改革——

  生死观的转变 生态葬渐成“流行”

  改革开放40年间,桐庐殡改经历了“四次革命”,在节约殡葬用地、健全殡葬设施、完善殡葬服务、倡导节俭文明治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场社会风俗的深刻变革,拉开了桐庐县殡葬改革的序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桐庐火化率、火化面持续保持100%。

  殡葬观念转变的背后,是近年来桐庐县在生态、节地殡葬改革方面的不断探索。12月22日,移居温州的沈明,将带着祖母骨灰回到祖籍桐庐县莪山乡,把骨灰安葬在绿树下,致敬生命,融于自然……

  “这么多年了,祖母一直嘱咐我要在桐庐寻找一块青山绿水,安葬她。人死了,就是要回归自然,我未来也是。”沈明说,“自然葬既是生态节地,给资源环境减少了负担,也给后辈们打理墓地、祭祀减少了负担。”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桐庐县市民对于树葬、花坛葬、壁葬、骨灰寄存室等关注度越来越高,节地生态葬等新型殡葬观念,正渐渐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入户宣传95938户,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宣传册58563份,悬挂横幅宣传标语386条,流动宣传音频响彻在镇村每一个角落,绿色殡葬、移风易俗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7年,该县莪山畲族乡创新举措,率先推出树葬区,开展“魂系树木、绿荫后人、入林为安、与树千古”主题活动,鼓励群众实行骨灰树葬深埋。在树葬先行的基础上,该县分水镇率先开展了花坛葬、壁葬等多样化生态节地安葬试点。

  生态安葬政策方面我县还出台《桐庐县农村公墓建设资金奖补办法》《农村公墓建设实施方案》,县财政安排1470万专项资金有效保障节地生态葬法的建设奖补资金,规定主动安葬到树葬墓区的,每穴奖励2000元。探索通过财政全额补贴的方式,免费为具有本县户籍亡故居民提供骨灰生态葬服务,免费提供可降解骨灰容器、骨灰告别仪式及骨灰安葬仪式。根据树葬、花坛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实施效果,进一步研究拓展其他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政策。

标签: 商会;桐庐县;安葬;树葬;社会救助;生态;村民;分水镇;骨灰;共同体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