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孙美燕)试管婴儿技术40年迈过三道坎,我国一年有31万不孕不育夫妻迎来自己的宝宝
刚过去的中秋节,小王和丈夫小张(均为化名)一起回老家和家人团聚。这一次回家,和以往的感受大不相同:以前老人都尽量避开孩子的话题,而这次,他们提前准备了许多小孩子用的东西,尽管他/她还只是妈妈肚子里三个月不到的胚胎。
没有人比小王更能体会腹中胎儿的来之不易:丈夫做了一次睾丸活检取精手术,自己做了七次取卵手术,最后试管授精形成的三个胚胎中,只有一个正常,被植入体内……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的婴儿露易丝·布朗在英国出生,成为人类生殖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四十年来,试管婴儿技术迈过了三道坎。浙大妇院的医生开玩笑说,以试管婴儿为代表的辅助生育所有的技术都在这对夫妻身上用了一遍。
先查出丈夫无精
后又发现妻子染色体异常
2016年4月,结婚已经一年半的小王、小张夫妇一直没能怀上宝宝。医生告诉他们,丈夫患有无精症,很难生育。小张当时就懵了,他觉得自己身强力壮、青春正盛,怎么可能会有问题?
无精症在男性不育中约占10%的比例,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变大,临床上无精症就诊的患者也逐年提高。
回家后,小王明显感到丈夫心情压抑。小张的妈妈劝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二十七八岁,儿子又特别喜欢孩子,不如再去其他医院看一看,试一下试管婴儿。
2017年4月,距离上次检查正好一年时间,夫妻俩来到浙大妇院生殖内分泌科就诊。
小张的检查结果和之前无异,被诊断为梗阻性无精症,医生建议尝试附睾显微取精。但这一次,小王被查出了新问题:性染色体存在异常,导致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卵巢功能不好。
小王说,她的姐姐、弟弟生孩子都很顺利,所以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生育上会有问题,一下子就体会到丈夫一年前自责又无法接受的心情了。当时他们也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一年将会共同经历这么多考验。
半年取卵7次
只培育出一个染色体正常胚胎
第一关,是找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夫妻俩最后选择了浙大妇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教授。朱主任为他们制定了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丈夫的治疗手段比较明确,6月20日小张做了“左侧附睾切开显微取精术”,很幸运,镜检提示可见1处活动精子,马上就冷冻了2管精液。
但小王的促排方案,几经修改,最后确定为微刺激方案促排方法。一般人用上促排卵药物后,一次能取8~15颗卵子,但她的卵巢功能不好,不得不多次取卵,她为此辞掉了工作,全力配合治疗。
“第一次是11月13日,第二次是12月6日,第三次……”最后,小王一共取了七次卵,冷冻了6颗卵子。每一次取卵的日期,她都牢牢记在脑子里。
前面两次取卵,医生给她用了麻药。考虑到后面还要取很多次,她担心对自己和将来的宝宝不好,主动提出来不用麻药。因为她每次取卵数量少,时间短,医生觉得不上麻药问题不大,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小王就已经体验了5次难以描述的疼痛,“酸酸胀胀的,不是那种刀割的疼,有点像痛经,但痛的程度比痛经严重得多。”
2018年7月,第7次取卵,获得2个卵子。前面冷冻的6个卵子和丈夫的精子一起被解冻,形成了3个胚胎。因为小王的性染色体异常,所以他们做的是最先进的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可以对培育形成的胚胎/囊胚进行检测。
检测之后,只有一个胚胎的染色体正常,被移入小王的子宫,成功怀孕。
新闻链接
生得出,还得生得优
今年,随着露易丝度过四十周岁的生日,以体外受精/试管婴儿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也迈入了不惑之年。将露易丝带到这个世界,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10年)。
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世界上无法自然生育的夫妻实现了为人父母的愿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6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其中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人口超过31万,约占1.7%。
试管婴儿技术从开始至今,已经历经了许多的更新换代——
1、常规的试管婴儿技术(IVF):有效解决了女性因素导致的不孕问题,如输卵管、内分泌、宫腔问题等;
2、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解决了由于男性精子原因导致的不育问题;
3、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进一步突破,改善了染色体、基因有问题人群的生育问题,选择健康胚胎移植,防止了遗传病的传递。
上个周末,第四届辅助生殖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国内生殖医学专家关注的焦点是“出生健康子代”。
2002年,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协会将双胎视为试管婴儿技术的并发症,不利于母亲和孩子的健康。
如何有效减少多胎妊娠、降低母婴健康风险、促进人口质量提高,是整个辅助生殖行业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