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正文
生存挑战18年,社会有啥不一样
浙师大"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暑期活动已有18年
2018-08-22 09:58:5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吴朝香

qjwb20180822a0002v01b003.jpg

  今年在深圳参加生存挑战的部分学生。    

  浙江在线8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朝香)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21岁的大二学生洪守杰和他的队友们一共36人完成了一次生存挑战:每人50元,在深圳生活15天。

  17年前,他的学姐,20岁的屠佳和自己的队友,在深圳完成了同样的生存挑战。

  从金华到深圳,当年的屠佳乘坐的是绿皮火车,开了一天一夜;洪守杰的速度要快很多,动车,10个小时。

  在深圳的15天,洪守杰每天坐地铁、公交往返于工作地和住处,单程1个小时;17年前的屠佳则是每天步行40分钟。

  50元的生活费,洪守杰的队友,在半个月内,最多的结余了700多元;而屠佳结余差不多200元,当时,这个数字在队友中已算巨款。

  浙江师范大学一直在做一个叫做“生存训练“的活动: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每年一次。到今年为止,已经进行了18年,先后700多位大学生参加,对多数参与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地接触社会。

  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越来越大,50元能买的东西少了,但找工作的手段越来越多。

  18年来,这700多位学生的体验,也见证着社会的变迁。

  找工作,从扫街到互联网

  37岁的屠佳,如今是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年,她在浙师大读法律专业,参加生存挑战时,她大二。

  “硬座,一个晚上,以前我从没坐这么久的火车。“汉语言专业的陈仁伟是屠佳的队友,如今在浙江师范大学保卫处工作的他对那趟绿皮火车印象深刻,“我们铺上报纸,睡在过道上,硌得浑身疼。”

  15天的住宿、餐费都要自己负担,而他们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钱,这意味着一到深圳,立刻要找工作。

  “那时,网络还不普及,手机也不能上网,找工作全靠扫街,看哪家店门口贴了那种招工的红色纸条,就进去问。”屠佳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差不多。

  和学姐不同,洪守杰今年在去深圳之前,就潜入了当地高校大学生发布兼职信息的一个QQ群。“这种群更靠谱。”洪守杰早早搞定了一份做家教的工作,保证了基本的生活,到深圳后,他极力去寻找的是自己的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

  比洪守杰早一年参加生存挑战的戴靖浩,当年去的是昆明,他在大量求职网站上投简历,到达昆明后,一家家去面试,面试七八家后,最终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工作。

  “我们那批,很多同学都会利用网络找工作。”不过,戴靖浩说,这种求职网有一个问题,信息真假难辨,很浪费时间。

  时代变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扫街的屠佳,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商场里发传单。这是当年生存挑战的学生们做的最多的一份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在小餐馆端盘子、洗碗。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门槛低,对急需生存的大学生们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当时在深圳图书馆发传单的陈仁伟记得,发一天传单的工资不到30元。

  10多年过去了,在以后几届中,发传单这样的工作依旧有人在做,但已不是主流。陈仁伟的学弟学妹们开始娴熟地运用互联网+。

  如今在浙师大读大四的蓝詹宁,2017年去昆明参加生存挑战时,她和队友们做起了微商。她们在微信上开了家微店,卖昆明特产:鲜花饼、干花。出发之前,蓝詹宁就和金华的快递公司谈好价格,她们将货统一发到学校,再由学校的同学分发邮寄。

  “这样比一单一单从云南寄省邮费。”蓝詹宁到昆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筛选合适的商户,“要味道好,价格不高的。”10多天下来,蓝詹宁的小店赚了1000多元。而在经营微店之余,她还有时间做文员、调查问卷发放等多种工作。

  蓝詹宁的队友、体育教育专业的戴靖浩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篮球教练的工作。培训机构中的学员人数超出戴靖皓的想象,“非常火爆,一个班最多就有40人。”

  作为篮球教练,戴靖皓的薪酬不错,每天200多元,生存挑战结束后,他结余了1700元,成为队伍中的“赚钱小能手”。

  和十多年前的学长学姐们比,时代给戴靖皓他们带来了更多机会。

  时隔17年,两批学生眼中的深圳

  2001年,第一次去深圳的屠佳对那个城市印象极佳。

  “那个时候,在那里生活、工作的人都对未来满怀期待,就是那种,我只要努力,就会生活得更好的感觉。”

  屠佳发传单的地方是一家美容院,在里面工作的女孩,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深圳谋生的。

  “一起吃饭的时候会聊天,我印象很深,一个姐姐说,在这里,只要你有手有脚,愿意学,就有一席之地。”屠佳记得,对方还说,“我刚来时薪水很低,但现在已经可以养家了。”

  和陈仁伟一起发传单的还是两位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来深圳创业,对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但初来乍到,要维持生计,也是先从发传单做起。”

  除了发传单,屠佳最后还找到了一份家教,给一位小学生教英语,对方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想找人看管一下,顺便辅导下功课。

  “小孩子的父亲也是从外地到深圳的,当时是在一家公司里做保安的负责人,每个月收入七八千元,后来在深圳买房定居。”这让当时读大二的屠佳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总之,不像现在这么焦虑。”

  17年之后,同样是第一次到深圳的洪守杰,和当年的学姐一样,对这里印象极佳。

  “城市化程度非常高,我做家教的地方算是一个城乡结合部,但地铁可以到。”

  洪守杰给一位初中男生做全科家教,男孩的父亲同样是外来创业者,在深圳经营一家公司。“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全面发展,会经常叫我教口语,不强迫孩子把作业写完,如果懂了,可以不写。”

  洪守杰曾去对方的公司里参观,那是当地的工业区,“我是温州人,我爸也是自己办厂的,但到了那个工业区,我觉得他们的厂房真的是非常规范。而且听那位叔叔讲他的经历,感觉深圳是个特别包容的地方,你有本事,就能在这里发挥出来。”

  15天的反思,大学生到底能做什么

  当年,15天的生存挑战对屠佳影响深刻。

  “把我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打了下来。”屠佳说,当时他们很多队友都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出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学艺不精,该用的时候发挥不出来,比如,碰到老外,英语对话都完成不了。”

  屠佳的一位队友,从深圳回校后,开始苦学英语,“像打了鸡血一样。”

  2015年到西安参加生存实践的王一开说,曾以为,作为研究生,总可以靠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可是当天步行27公里后也没找到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专业此时百无一用。”

  “即使是大学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这个社会也没有位置给你。”那次之后,屠佳一直在思考,“大学生到底能做什么?”

  2003年,保研成功的屠佳决定缓修一年,报名参加团中央的支教活动,前往广西龙州支教,“做这件事,我也是带着当年生存实践时的疑问,想着作为大学生,是否能做一点不同的事。”

  当年出发前,屠佳的父亲突然病逝,在一番纠结和挣扎后,她最终选择带上妈妈一起去了支教地,在那里支教了一年。

  “我回答了自己的疑问。有时,你改变不了时代,也不用改变自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推动改变。”

  同样是在那一年,结束深圳之行的陈仁伟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每一个在底层奋斗的人,都是有梦想的,要尊重他们,从最底层做起,并不丢脸。”

  不要浮躁和狂妄,学会反思。这是17年前的陈仁伟体会到的,他一直记到现在。

标签: 深圳;生存;屠佳;洪守杰;工作;传单;队友;挑战;学生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